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 媒体链接
绍兴晚报:走近放射科医生:坚守高辐射工作环境,用匠心仁爱扫描生命
庆祝“8·19”首个中国医师节系列策划②

发布时间:2018-08-16  15:25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在大多数患者眼里,放射科被称为“拍片子”的地方。

事实上,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放射科影像检查诊断可以说是临床医师的“眼睛”,是临床治疗和手术离不开的“路标”。然而放射科医师却是一个不为人熟知的群体,很多患者和家属熟悉接诊他们的内外科医师,却对为自己疾病做出正确诊断的放射科医师一无所知。

  日均“读”2万多张影像图

  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王亮一天的工作安排中,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被看片子、写报告占据。

  以做CT检查为例,患者到医院的放射科CT室做完检查,会产生大量的图像数据,信息丰富,有的患者腹部CT检查图像多达上百幅,甚至近千幅。

  这些数据经网络传输到医师工作站,放射科医师在显示器上一张一张地观察图像,必要时还要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这些黑白的图像中,王亮要找出“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

  “一般我这里每天要出100份报告,平均每份200多张图,一天2万张图,因为工作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留下许多亚健康状态的病,比如颈椎不好,还有久坐引起的肥胖等。”王亮笑着说,放射科医师的工作量挺大的,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轻松。

  虽然患者拿到手里的是几张片子和一张报告纸,但其中凝聚着放射科医师大量辛勤的工作。由于影像检查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意义,几乎每位患者来医院就诊或多或少都会接受一些影像检查。

  而最后到放射科医生眼前的黑白影像,直接影响临床决策,决定着患者喜与忧,甚至是生和死。肩上的责任,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幅图像接一幅图像地阅读,简单的病例几分钟能搞定,复杂的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疑难病例还需要向临床医师及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提请全科会诊。

  能上“前线”的“先导部队”

  如今越来越普遍的介入式微创手术,需要在放射科的影像设备下才能进行,让一些放射科医生慢慢从幕后走到“台前”。这对放射科医师自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全面掌握临床知识,特别是解剖结构,要达到外科医师的水平,还要熟悉诊断设备的各种技术。

  令不少人更加畏惧的是,由于手术是在DSA机的造影过程中进行,因此医生免不了要承受射线的辐射,一台手术下来可能会“吃”下普通放射科医生一年的辐射量。

  每次进入手术室前,王亮都要穿上一件重达20多斤的铅制防辐射衣,由于铅衣太重,每次手术后都会汗流浃背。虽然很累,却王亮仍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一次,一名85岁的男性患者因“外伤致右侧腹痛半天”入院,急查全腹部增强CT和B超提示,一侧肾外伤,一侧肾萎缩。

  经泌尿外科、普外科会诊,一致认为该患者病情危重,麻醉及手术风险都极大,无手术指征,保守治疗也存在极大风险,如若包膜破裂,将导致失血而死,无有效抢救措施。这就意味着患者已无缘外科手术治疗,连最基础的保守治疗也存在极大风险。

  难道只能坐以待毙了吗?当时,放射科介入组立即对该疾病进行讨论,尝试提出急诊行DSA下右肾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止血的建议。

  这种介入手术较外科手术简单、易行、安全,且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未损伤部分肾组织的功能,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少。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后,家属一致表示积极配合。在初步确定手术方案并做足相关充分术前准备后,一台急诊超选择性右肾下极肾动脉分支栓塞术在放射科DSA导管室内展开。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全返回病房。

  “介入手术其实应用领域很广泛,有些肿瘤患者,可以使用这种精准治疗的方式,消灭局部病灶,尽可能多地保留患者的脏器,从而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王亮形象地比喻说,这种治疗方式就像是“先导部队”,深入敌方,然后精准攻击。

  此外,介入手术的穿刺工作,非常考验医生水平。“除了要经过成千上百台手术的历练外,还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每次术前,王亮都要一“笔”一“划”认真仔细依据CT扫描之后的“片子”“描绘”出血管具体所在的位置,每一根血管、神经都要精细到位。“‘差不多’等于‘差很多’。”王亮说,尽管已经做了不下千台介入手术,但每次手术依然保持如履薄冰、不忘初心的心态,力求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记者 王珏 见习记者 王宏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