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 媒体链接
绍兴晚报:走近烧伤科医生:守护烧伤患者生命健康,他们不怕“累臭脏”
庆祝“8·19”首个中国医师节系列策划③

发布时间:2018-08-17  11:28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窗明几净、床单雪白、病患安静配合、医生白衣挺括、护士燕帽轻盈,可能是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医院环境。但走进烧伤科病房,映入眼帘的却是让人不敢直视的累累瘢痕、痛苦呻吟的患者、哭闹不休的孩子、飘散在空气中让人掩鼻的异味。

  烧伤科医生们每天要面对血肉模糊的创面、隔着厚厚纱布渗出来的脓血、腥臭无比的气味、因突如其来的灾难而痛苦万分的病患和家属。他们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耐心、细心和爱心。

  工作超负荷 耐心不打折

  每年6月至10月,是烧伤科最为繁忙的时段。绍兴第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是绍兴地区烧伤诊治中心,承担了我市大部分烧伤病人的救治任务。

  记者走进烧伤科病房时看到,走廊上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放满了加床。“我们科室床位利用率已在120%以上,在神经外科、ICU等5个部门都借了病床。”科主任孙建平一边帮当天出院的患者倪先生换药一边说,换药是烧伤患者诊疗内容的一部分,遇到烧伤面积较大的,换一次药要一小时以上。目前烧伤科医生一天的工作状态,几乎就是不停地在手术、门诊和换药等之间切换。

  “62床、46床、17床上午也要换药。”孙建平主任的女弟子陆金云总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平均每天要给10多位患者换药,早上一睁眼就在盘算,哪几床要手术,哪几床要换药,都要见缝插针安排好。”

  换药是个“累臭脏”的活。一位中风卧床的老人,半边身体被烫伤,换药时还能看到纱布上掺杂屎尿。陆金云没皱一下眉头,小心仔细地帮老人清理、消毒,重新上药包扎。烧伤患者的创口或多或少会跟敷料有一些粘连,记者注意到,撕开旧纱布前,医生都会用生理盐水进行打湿淋透,等表皮软化以后再慢慢扯开来,患者脸上几乎看不到因换药而带来特别痛苦的表情。

  “烧伤科是个工作强度比较大的科室,有时候一台七八个小时的皮瓣手术下来,还要继续给患者换药,确实非常累。”让科主任比较苦恼的是,现在科室招人、留人都十分难,医务人员短缺,也从客观上加大了每位烧伤科医生的工作量。

  陆金云作为烧伤科唯一一朵“科室之花”,工作超负荷,耐心却不打折。每天上午7点准时到科室,经常要忙到晚上8点以后回家,入夏以来只完整休息过一天。虽然一个个持续三四小时的大面积烧伤换药,常常累得人直不起腰,但她的动作依然那么轻柔,还不忘笑着给患者反馈:“术后恢复情况非常不错。”让患者在康复中保持积极的情绪。

  内部联动 畅通救治通道

  由于烧伤患者多是急伤和复合伤,烧伤科的医生们不记得多少次从睡梦中被唤醒赶往医院。为发挥最大效能抢救患者,内部联动、多学科联合救治成为常态。

  近日,在绍打工的贵州籍男子小陈在一场爆炸事故中大面积烧伤,被紧急送到了绍兴第二医院。当时,他被诊断为严重复合伤,失血性休克,全身上下69%的烧伤面积,小腿、肋骨等多处骨折,生命垂危。家属都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医院紧急启动严重复合伤患者应急救预案,组织急诊科、烧伤科、骨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室等10多个科室的医生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病情并制定救治方案,并对小陈实施多学科联合手术。

  由于烧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失温过快的情况,为更好地维持其生命体征,手术室里的空调温度一般会调高,医生们身穿手术服,热得汗流浃背,护士中途不知换了多少次擦汗巾。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小陈被送入重症医学科。四天以后,经历了两次手术的小陈被再次送进手术室,接受最后一次多学科手术,烧伤科主任孙建平和骨二科副主任马一鸣一左一右站上手术台。在各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小陈各项生命体征已基本平稳。

  一花独放不是春,每一次与死神的博弈,不仅体现了医院快速反应的执行力、决策力和担当力,更多的还有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内部联动,畅通救治“绿色通道”,创造生命奇迹。

  “烧伤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离不开兄弟科室的支持。”孙建平说,大面积烧伤抢救的水平体现的是医院整体的水平,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今后会越来越深入,只有把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做好,对危重病人、复合伤病人的抢救水平才能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记者 王珏 见习记者 王宏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