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

慢性病

当前位置:首页
> 单位子网站 > 疾病防控 > 疾病控制 > 慢性病

就一句 肿瘤医生最想说什么

发布时间:2020-04-22 08:40   阅读数: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肝癌高危人群每半年要查一次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肝癌生存率的关键,更是肝癌高危人群应该关注的重点。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建议上述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彩超和甲胎蛋白(AFP)化验进行肝癌早期筛查。非高危人群则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成为肝癌高危人群。

肿瘤治疗别只盯着一种手段

肿瘤的治疗强调规范化综合治疗,很多人只想手术“一刀切”,或者盲目追求最新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都是不可取的。经过对病情的充分评估,将多种手段进行联合,往往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以晚期食管癌为例,过去20年来,5年生存率一直停留在20%左右。食管癌放疗范围较大、剂量较高,具体治疗时需考虑对肺部、心脏乃至骨髓等正常器官组织的影响。免疫单药治疗的疗效也差强人意。我们医院开展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初步证实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采用PD-1抑制剂联合放疗的治疗方式,客观缓解率较高,患者耐受性较好,安全性总体可控,为食管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只要早发现,肺癌不可怕

肺癌标准分期显示,5厘米以内的肺部肿瘤,直径每增加1厘米,治疗风险都会有所增加,生存率则会相应降低,其中早期发现的小病灶,预后非常好。比如一个术后病人,病理证实是肺癌,如病灶小于1厘米,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如果病灶是1~2厘米,治愈率大约在85%。如果是2~3厘米的病灶,治愈率在77%~80%。可见,早诊早治是肺癌高危人群最需要关注的事。因此,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有肿瘤家族史、有职业暴露史等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

乳腺自检不能代替防癌筛查

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是预防乳腺癌最有效的方式。对于没有条件开展常规体检的地区或人群,乳腺自我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乳腺癌发病“信号”。但由于部分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难以及时察觉,自检绝不可替代必要的防癌体检。尤其是未育、月经初潮早或停经晚、行经时间大于40年的绝经后人群,都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在医生触诊基础上,增加乳腺X线、B超检查,如伴乳腺癌家族史建议同时做乳腺核磁检查。

结直肠肿瘤排便规律改变要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排便规律改变,比如次数频繁或明显减少,便秘腹泻交替,不明原因的贫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肿块等情况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明确诊断。特别是50岁以上、有结直肠息肉史或结直肠癌病史、有慢性肠炎、长期饮酒或高脂饮食、长期坐位工作且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应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和肛门指检。

防癌体检不是“查一次管几年”

体检检查结果只能反映人体一定时间内的状况。比如血液学的检查结果经常发生变化,有时一天内的检查结果都不相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所以,在每年进行体检而且在体检未见异常的情况下,如果有不舒服或者身体有异常,仍旧应该及时就诊。常规防癌体检建议一年一次,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恶性肿瘤、有既往慢性炎症病史、长期吸烟酗酒及饮食不规律人群,体检时间间隔建议适当缩短,可以半年体检一次。

补充营养不是“缺什么,补什么”

发现肿瘤后,患者和医生首先想到的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很少有患者会关注自己的营养状况。肿瘤患者不要盲目选择“饥饿”疗法,也不要过度担心吃“营养”食物会使肿瘤发展。当肿瘤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食物摄入量下降,难以维持正常的健康体重时,就必须接受专业的营养支持治疗,通过调节饮食摄入、身体代谢、肠道菌群等方式进行营养干预,从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甲状腺结节不一定都要手术

目前颈部彩超已经可以发现毫米级别的微小肿瘤,对于体检中发现的甲状腺结节,首先要判定良恶性。良性结节一般不需要手术。如果出现了压迫症状或比较大,影响到美观,就需要外科处理。恶性结节如果是低危的微小癌,大多也不需要手术切除,高危因素甲状腺癌才需要积极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