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

传染病

当前位置:首页
> 单位子网站 > 疾病防控 > 疾病控制 > 传染病

流调:一场与病毒赛跑的侦查围堵

发布时间:2021-09-26 15:28   阅读数: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从9月10日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到9月19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降至个位,莆田用了9天。

快的背后,是“强化流调,统筹各方,快速推进,精准防控”发挥的积极作用:疫情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第一时间派出国家流调队;在莆田,4小时提交核心信息,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成为“标配”;组织形式上,联合流调队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混编的高度融合,公卫、公安、工信协同作战,流调工作打出“快”感的同时,与核酸检测、转运隔离、社区封控等密切配合,挥出一记组合拳;此外,国家流调队发挥指导、推进、参与的作用,既确保流调质控,也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从武汉到莆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战新冠的根本策略从未改变。变的,是不断扭转的战局——从阻击战的应急救治,到常态化以检测为主的扩大预防,再到当下迎战变异毒株德尔塔时的精准防控,秉持“打一仗进一步”理念,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总结经验,防控工作愈发精准主动,不断前移,再前移。

   序幕

9月10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报,该县发现6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当天21时47分,浙江省台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王良友接到任务,赶赴莆田。

这源于他的另一个身份——国家流调队队员。这支队伍大部分由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的学员组成。CFETP又称“C班”,被业内视为公共卫生界的黄埔军校,王良友就是第14期学员,此次出征莆田的19名国家流调队队员均出自“C班”。

就在王良友赶赴一线的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也整装待发。从武汉到莆田,李群多次参与疫情处置,亦是“C班”的首期学员。在这位大师兄看来,随着新冠战局的不断演进,流调队正在扮演打响战疫第一枪的角色。

9月14日6时,仙游县疾控中心。此时,这里已被临时用作联合流调队的办公地点,公卫、公安、工信的人员汇聚于此,协同作战。

“滴!”“滴 !”

王良友的手机和电脑相继响起清脆的提示音,犹如利刃划破晨曦。“又有初筛阳性了!”忙碌到深夜,在办公桌上埋首小憩的他坐起身,抓起手机,查看信息。

提示音的背后是一种更加积极的流调机制——逢阳必报,接报必查。即实验室一旦检测出初筛阳性患者,就立即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短信等形式通知流调队员启动流调。

“既往,初筛阳性者要经过复核确诊后,方才对其开展流调。”李群说,由于此前并未对复核做出明确时限规定,从报告初筛阳性到复核确诊的时间有的甚至长达数日,大大减缓了流调进程,而逢阳必报、接报必查意味着不再等待复核,流调直接介入,从而更早地发现密切接触者并采取集中隔离等措施,遏制疫情蔓延。“经过测算,现在的做法比既往流调启动的时间至少提前了12小时。”

虽然存在因假阳性而“白费功夫”的可能,但在李群看来,这种“损失”是值得的,“要快速控制疫情,就要争分夺秒,快速启动调查,快速采取控制措施”。

以逢阳必报、接报必查为起点,4小时提交核心信息,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一场快速推进的“缉凶”搜索就此拉开了序幕。

混编

为了提高效率,联合流调工作队下设指挥组、调度组、5个现场流调组、疫情分析组、联络信息组、后勤保障组。王良友作为国家流调队专家,被安排在现场流调2组。

“来活了!”接报后的王良友唤醒流调2组的队员。2组共33人,组长来自福建省疾控中心,除王良友外,其他31人来自市、县疾控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按照2~3人的标准又被细分为十多支小分队。

周世强和阮世英就是其中一支。二人分别来自漳州市龙海区疾控中心和莆田市仙游县妇幼保健院。作为一名助产士,阮世英坦言,自己是个流调“小白”,但在此次疫情中,也有着从事这项工作的天然优势——语言。

做好流调,语言是基础。“闽南话千差万别,即便在我们仙游县,县东和县西的人,讲起话来也有差别。”阮世英说,年轻人尚可,基本都能讲普通话,但老年人就比较吃力。对此,周世强深有体会地说:“虽然漳州与莆田同属福建省,但两地语言差别很大,这时就特别需要她(阮世英)的帮助。”

    在莆田,流调队的组织工作与以往有所不同,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混编而成,这也是从武汉至今,历经十数次大小不同的战疫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总结摸索出的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组织方式。

王良友是初次参与四级混编组成的流调队。“以往的战疫中,也会有不同层级的专家共同参与,但大家更多地是和同级人员合作,像这样,每支队伍都由四级人员组成的高度融合,还是第一次。”

混编整合如何提高流调效率?磨合数日后,王良友的体会是,国家队重在发挥“指导、推进、参与”的作用,既是“培训员”——帮助市县人员提升流调能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同时也是“质控员”——对他们提交的流调报告进行把关;省级专家在当地人脉广,对市县情况比较了解,由他们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能在国家专家和市县工作人员中间起到桥梁作用;市县工作人员虽然业务上有一定不足,但熟稔当地风土人情,这对流调工作而言同样至关重要。“重在分工明确,各方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协同

这次的流调任务分配给了周世强和阮世英。他们首先要完成的,是在4小时内提交核心信息报告。

“这就是要填写的核心信息。”周世强指着电脑上的一份表格说,除了姓名、年龄、职业等基础信息外,还有患者的发现方式(密切接触者筛查、医疗机构就诊、社区排查)和近14天的行动轨迹等。之所以称之为“核心信息”,因为只有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密接并采取集中隔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流调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电话问询前,阮世英将表格中需要采集的信息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列出清单,以此为底本。问询时,周世强负责将阮世英记录在纸上的信息录入电脑,二人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嘟嘟……”“还好,对方接听了。”坐在一旁的周世强松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初期,看到是陌生来电,流调对象常常会直接挂断。为此,在工信部门的协助下,流调队员的来电会显示为“福建疾控”,同时以短信提醒流调对象“福建疾控流调给您来电,请您接听”。

电话的另一端,传来一名男性低沉的声音,不停诉说自己的遭遇。“这种情况常会遇到。”阮世英说,电话询问前,她会利用自己本地人的优势,先跟对方聊一会儿,拉拉家常,安抚情绪。“情绪好了,后面的沟通才能顺畅。”

在莆田,流调中公卫、公安、工信协同作战的特点体现在诸多细节之中。

儿童病例多,是此次莆田疫情的特点之一。初期,儿童病例数一度占到总病例数的一半。由于这些孩子没有手机,很难借助大数据勾画其活动轨迹,表达上也不如成人清晰,给流调工作带来了挑战。流调人员只有耐心地不断和其家长沟通,通过不同流调对象之间的信息交互印证,核对准确性。“相比成人,儿童的活动范围有限,通过反复比对印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周世强说。

记者了解到,5支现场流调组均配备了公安人员,一旦遇到流调对象回想不起既往行程等情况,在保护对方隐私的前提下,借助大数据帮助其找回“丢失”的记忆,提高流调效率。

“流调初期,还曾遇到一个小插曲。”周世强说,仙游县疾控中心的办公电话数量有限,流调时很多队员只能用自己的手机打电话,不少人的电话不到一天就欠费了。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工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流调人员的电话畅通。“当然,用手机也有一个好处,方便用免提。”周世强说,每次的流调时间都在2个小时左右,总贴着耳朵,受不了,用免提扩音能缓解耳部压力。

“1小时40分钟。这次的电话流调时间比规定时间提前了20分钟。还算顺利。”阮世英舔了舔干裂的嘴唇,露出一抹微笑。

协同作战的背后,是不断加强指挥调度结出的硕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全国多地暴发了大大小小数十场聚集性疫情,病毒变异传播加快、区域城乡能力不均等因素,给防控工作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应对每一场疫情,秉持“打一仗进一步”的理念,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指挥调度力度,国家、省、市指挥体系不断优化机制,让防控工作越来越主动、精准,流调溯源、核酸检测、转运隔离、社区封控等密切配合,挥出一记组合拳。

分析

有了这些信息,接下来要做的,是核心信息报告最重要的部分——判定密切接触者。

“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周世强说,密接判定是否准确,既影响流调质量,同时也会对流调对象产生影响——一旦被判定为密接,就要被集中隔离。因此,必须格外认真负责。

最初,周世强和阮世英二人遵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八版)》以及国家专家组制定的模板来做,再由王良友帮忙把关。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问询时,除了照着“问题清单”上的模板提问,也会根据流调对象的情况,灵活提问。“信息掌握更充分了,判断密接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 周世强说。

三个半小时,核心信息报告完成了。“不错!”王良友翻看二人提交的报告,频频点头。王良友坦言,虽然有些来自基层的流调队员专业知识欠缺,但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学习能力强,经过短暂培训后边学边干,进步很快。“如果说一开始只是将将及格,现在至少有70分了。”

通过不断在实战中和国家队专家学习,周世强感觉自己有了明显提升,思路更清晰了,问询时更能抓住重点。他告诉记者,流调不是探寻隐私,所问的内容一定是和发现疫情风险密切相关。队员们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剔除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这既能提高流调效率,也能避免流调对象产生厌烦情绪。

剩下的18个小时,周世强和阮世英还要进行深度流调,补充其他信息,完成24小时流调报告。“比如补充密接的密接的信息,相比密接,这个信息的重要性次之,所以放在后面。”此时,已是13时,周世强说,“核对完这个信息再吃。”

忙碌的不只是流调。为了尽早发现病例,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设备24小时不停歇,人员轮班值守,检测结果的不停歇意味着流调队随时可能收到初筛阳性病例报告。白天尚可,如果是深夜,接报后,如何在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报告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周世强坦言,为了避免流调对象产生厌烦情绪,0~6时暂停电话问询。这并不意味着流调工作的停歇,队员们会轮流值夜班,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根据大数据勾画出流调对象的行动轨迹,便于第二天问询时提速。

经过数日的高强度工作,周世强坦言,虽然被称作流行病学调查,但它并不是单纯的科研,而是通过采集大量的信息,像福尔摩斯一样侦破案件,“24小时的流调过程,更像是一场高效快速的‘缉凶’搜索”。

质控

9月15日深夜,莆田市某酒店一楼会议室,灯火通明。如果说“王良友们”是在流调的前方,这里,则汇聚着后方的智囊。

采集信息只是流调的基础。“流调信息包含几方面价值。”李群说,追踪传染源,锁定上家,避免增加感染;判定密切接触者和感染风险人群,锁定下家,开展医学隔离、医学观察,阻断扩散传播;挖掘信息,关注风险环节、风险场所和风险人群,梳理风险点,及时采取管控措施;分析疫情特点和研判趋势走向,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前方流调人员在单独进行个案流调后,每天分享案例;后方则会商疫情,将“平行线”变成“交叉线”,追查到共同的感染来源,解析疫情特征和发展趋势。后续分析研判及管控措施是能否控制疫情、跑赢病毒的关键。

李群强调,防控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与核酸检测、社区封控、转运消杀等措施相互配合,流调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强调快速完成的同时,流调质控同样非常重要。”因此,每支队伍中都有质控员,对每份报告进行审核,通过后才能正式报出,后方也会对流调报告再次检查,发现有遗漏后,提醒前方补充调查。同时,定期对已经调查的病例,进行“回头看”,以确保调查质量。

通过“回头看”,既往单个病例没有发现的风险点,随着病例增多,更多线索会浮出水面。“举个例子。”李群说,在这次仙游县枫亭镇的疫情中,随着不断“回头看”,我们发现,多个病例都曾到过一家鞋厂附近的超市,这意味着超市可能是一个风险点,超市顾客中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扩大顾客的排查范围,尽可能找到所有风险人员,特别是外地人员,及时加以管控,防止疫情外溢。

当前的流调工作中,电话调查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对此,李群表示,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面访主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比如,刚刚提到的那个鞋厂,因为发生了聚集性疫情,我们就派出队伍,多次进行现场调查。”

其次,虽然面访更有利于调查者和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但目前电话询问辅以大数据的方式,可以满足大多数一般病例的调查,节省路途时间,且可以反复调查,更符合实战化需求。同时,这种无接触式的调查,也可以降低调查员感染的风险。“总之,流调不是科研,战疫当中,更讲究的是实战效果,以结果为导向,根据需要,采取适合的调查方式,不必一概而论。”李群说。

火种

自9月10日首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到9月19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降至个位,莆田用了9天。

“初期的压力非常大,全体队员都处在超负荷状态。”回首此次战疫中的流调工作,李群不无感慨。虽然辛苦,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快速控制疫情,也让付出的辛劳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全力以赴,让流调打出了“快”感。

另一方面,流调提速,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随着战疫的不断演进,我国核酸检测队伍和医疗救治力量均在不断成长壮大,相比之下,流调队伍的建设问题更显迫切。南京禄口机场所引发的疫情刚刚硝烟散去,国家卫生健康委立刻谋划此事,经过全国筛选,共遴选出304名专家组成国家流调专家队,9月10日,仙游县发现疫情当天,王良友在内的19人组成的第一支队伍即被派出。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提升疫情处置流调能力,弥补和解决既往疫情处置过程中流调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李群说,专家以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优秀毕业生为基础,遴选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实验室检测等领域高水平专家,同时具有新冠肺炎疫情现场调查处置经验者组成。综合考虑人口、防控资源及地理因素等,将全国划分为8个片区。

根据遴选专家的专业结构、所在片区等因素,共组建16支国家流调专家队,每支专家队约19人,由中国疾控中心和各地专家混编组成,分别对口包干8个片区,每个片区2支队伍。“希望这支队伍成为火种,让我国流行病学队伍呈现燎原之势。”李群说。

记者手记

看见疲惫,更看到一种决心

“文件最后修改时间,9月14日2时40分。”这是王良友电脑上一份流调报告显示的内容。

看到时,记者心下一惊。因为当天6时,他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直到采访结束,仍未停歇。不仅是他,这种工作节奏,整个流调组已持续了近一周。“你扶着点儿我,现在走路有点儿飘。”这虽是队员间的一句调侃,但让记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辛劳。

另一方面,在看见他们疲惫面容的同时,记者更看到了一种决心,一种要跑赢德尔塔,通过快速流调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规模的决心!4小时完成核心信息报告,现实中变成了三个半小时。快些,再快些,每名队员都在给自己加码,而点滴的加速汇聚成河,最终展现为对疫情的快速控制。

应该认识到,随着新冠战局的不断演进,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会进一步突显。着眼未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流调队伍一定是先遣队和排头兵,一方面肩负着“唯快不破”的艰巨使命,另一方面也要求不断强化流调的精准性,科学高效完成现场“破案”过程。

因此,我们更要正视流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人才短缺,“高手”稀缺的现实。事实上,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就指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这也是历经武汉战疫后凝炼出的宝贵经验。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体制机制上采取举措,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从业者待遇,增强其职业幸福感,形成具备吸引力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同时,在人才培养上,未来应当将流调作为每一名公共卫生从业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并将培训演练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公共卫生人才建设亦如此,只有将功夫用在平时,关键时刻才能有一支强力的队伍顶得上去。令人欣喜的是,新建首战的国家流调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开了一个好头儿。

最后,作为一名卫生健康领域的记者,再次呼吁全社会关注疾控队伍,关注这些为保障群体健康付出艰辛努力的“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