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在家住院”惠及更多百姓
|
||||||||
|
||||||||
“有了家庭病床服务,就没有那么多烦心事了!”面对签约医生提供的上门服务,沈师傅的儿媳鲁女士喜出望外。 鲁女士要感谢的对象,是皋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包华萍,当天她忙着为因瘫痪卧床的沈师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今年以来,越城区加快推进家庭病床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居家医疗服务,费用按住院标准给予报销。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越城区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219张,同比增长217.39%。大健康进入小家庭,老百姓“在家住院”更便捷。 “在家住院”解决了后顾之忧 今年72岁的沈师傅是皋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家庭病床签约病人。30多年前不慎跌伤,头部动了手术,术后一直在服用抗癫痫药对症治疗。数年前沈师傅又逐渐出现吞咽困难,2023年7月因症状加重,出现饮水呛咳。家属将其送往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又通过双向转诊通道,送往皋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予以鼻饲流质及抗炎治疗,症状好转后带药出院。 出院后,因沈师傅长期需要鼻饲进食,且因行动不便难以在医院和家之间往返,家属便向皋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家庭病床。在对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医生同意了申请。治疗采用上门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由家庭病床团队每周上门为沈师傅提供各项医疗服务,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制定长期治疗方案。 沈师傅的儿媳说,平时公公一直靠婆婆照顾,而婆婆年纪也大了,去一趟医院非常折腾,尤其是高温或下雨天。现在,不但老人的治疗有了保障,也给家属解决了后顾之忧,减轻了一家人的负担。 家庭病房是专业医疗机构诊疗、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的延伸。2023年以来,绍兴市加快推进健康绍兴建设,将“病有良医”列入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着力完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推动人人享有高水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越城区加快推进“家庭病床”的建设,正是“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重要措施之一。 越城区卫健局相关人士说,家庭病床让更多患者足不出户即可接受专业诊疗与护理,不仅可以提升患者及家庭的幸福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去年全区共建床69张,而今年以来已建219张,服务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 如何托起更多家庭的幸福? 实际上,一张家庭病床的设立,背后折射的是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一张“兜底网”。业内人士表示,家庭病床一般是指对需要连续治疗但因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无法到医疗机构就诊、需要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经医院评估后允许在其家中设立病床,并由指定的医护人员定期查床、治疗、护理的一种医疗卫生服务形式。家庭病床服务对象对医疗服务需求迫切,运转周期一般都在3个月或半年以上,这也是家庭病床整体“稳速提升”的原因。 自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以来,今年,鉴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现有的11支家庭医生团队已累计建床102张,目前在院在管床位50余张,是越城区“家庭病床”建床数最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华军介绍,辖区11个行政村、两个社区,户籍人口2.7万人,常住人口3.4万人,外来流动人口0.7万余人,尤其是春风社区人口密集,有65岁以上老年人5155人。目前,参照1名家庭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中医生、1名上级医院全科医学专家的“1+1+1+1”组队模式,辖区的家庭病床服务小组正在为患者提供更换导尿管、四肢关节活动康复训练等项目,并运用互联网等智慧系统进行远程查房和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已成为辖区医疗服务的一块“招牌”。 和家庭病床建设工作迅速铺开的鉴湖街道相比,家庭病床对其他街道的居民而言还很陌生,部分街道目前的建床数仍为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些街道地处市中心,患者住院通常会选择大医院。而一些郊区街道,因患者对家庭病床服务流程、申请条件缺乏了解等原因,床位建设不均衡。比如皋埠街道迄今已设立家庭病床30张,而斗门街道建立家庭病床5张…… “接下来,我们打算让12个站点都‘动起来’,下半年预计建床数会明显增加。”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在今年4月份绍兴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居家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的政策出台之前,尽管也有部分街道开展家庭病房服务,但对大部分医生、患者而言,家庭病床还是个新生事物,从认识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托起更多家庭的幸福?业内人士认为,增加家庭病床设施是满足患者需求的有效途径,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对于家庭病床服务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接下来在加大家庭病床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激励医疗团队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鼓励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把医疗服务从治疗扩大到预防,推动家庭病床更好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