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专家 纵论中国人口问题

发布时间:2007-03-16  09:02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正式颁布。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4.5亿人左右,总和生育率将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日前举行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表示,用提高生育率来解决人口老龄化将后患无穷,政府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人口战略重点,从农村入手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

 提高生育率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邬沧萍表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口转变的必然后果,任何国家概莫能外。不同的只是出现的时间早晚、进程的速度和达到的程度上的差异。有人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甚至说成是人口危机,并归罪于计划生育,提出放宽生育来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这是十分错误的。

邬沧萍认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是未富先老使得人数达1.4亿的老年人群,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的。这也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不发达和二元经济体制存在的结果。如果目前放宽生育,对缓解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需求是“远水不救近火”;其次,在新增加出生人口对老龄化派上用场前,增加了社会负担,形成老少负担“两头沉”;此外,在新增加出生人口后,60年后又会迎来更大的老年人群,周而复始,不断增加扩大人口规模,这不符合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因此,人口数量的控制和老龄化的程度是两难的抉择,必须协调好,不能顾此失彼。

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认为,我国人口战略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二三十年前生育率和出生率过高、人口增长过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控制人口数量是重点。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之后,劳动力供给、年龄结构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

田雪原说,我国今后的人口战略应在“硬着陆”、“软着陆”、“缓着陆”三种方案中,立足于实现“软着陆”。 “软着陆”的涵义是保持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较低水平,又保持人口年龄、性别等的结构控制在合理范围,使人口数量变动与素质、结构变动相协调。而人口“软着陆”的“着陆点”为人口零增长,人口零增长目标关键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总体上,农村和西部应是稳中有降,城市和东部主要是稳定。

从农村入手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宋健认为,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在中国仍占主导,城乡差距显著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应从农村入手。

宋健指出,目前,低生育水平的不稳定在农村更为明显。根据2001年国家计生委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2001年中国妇女终身生育率为1.81,其中农村为1.98,城镇为1.22。尽管农村地区的生育率也已经降到了较低水平,但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与政策生育要求仍有偏离。在有条件生育的前提下,男孩偏好也更为明显,农村地区生育水平反弹的风险和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的风险更大。

为此,政府要从农村入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遵循“大人口”观,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同时,在措施上首先要扶助计划生育脆弱家庭,深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加速农村经济建设和转变政府管理思路的同时,扶助计划生育脆弱家庭,使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和政策在制定时必须要考虑到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朝令夕改的政策或轻许未来有可能难以兑现的承诺,可能一时有助于问题的暂时解决,但长期来看,反而会影响政策的严肃性,降低政府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