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婚姻
|
||||||||
|
||||||||
择偶婚姻 ★ 如今,物质筹码日益多见于男女择偶的天平上。究竟何种物质条件有助于婚姻的幸福呢?古今中外都没有答案。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富人家的婚姻问题比穷人家的似乎还多些。先前的穷日子过来了,后来的富日子过不去,这又成了某些富家夫妻分手的“物质”根源。这些事实本身,已向择偶的“物质基础”论提出了质疑。那些当初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婚姻关系,若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弥补,多半会在物质富有与精神贫困的矛盾中走向衰败。 ★ 显而易见,现代社会中决定婚姻成败的已不再是政治与经济因素,而是心理与文化因素。正是这些因素成为现代人择偶时必须考虑的条件。 择偶是通向成功婚姻的起点。一个人在选择婚姻伴侣时,既是在为自己寻找知音,又是在为后代选择祖先,为未来的家庭选择适宜的心理文化环境。通过择偶,既考量了自己智慧、精神、审美和道德高度,又预示了自己的人生前途;既选择了家庭类型,又选择了社会关系。通过择偶,一个既可能找到了施展聪明才智的最佳路径,又可能选择了扼杀智慧和健康的陷阱。通过择偶既可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又可能扭曲自己的个性。任何社会条件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保证婚姻成功,唯有个人努力是决定因素。而慎重选择终身配偶,便是这种努力的第一步。 ★ 浪漫爱情之所以不能保证婚姻的成功,是因为它具有太多的非理性、非意志力的成分。为弥补浪漫爱情的缺欠,就应在择偶中加入更多的理性成份,即由意志力参与抉择。从大量成功婚姻的经验和失败婚姻的教训中,总结出来某些规律,可供择偶男女参考。一是“同源择偶”,即文化上的“门当户对”,二是价值观观的认同,即志同道合的条件;三是个性成份,性格上的互补抑或是心理上的相容,并避免与心理病态者结合;四是人格素质的匹配。 ★ 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其所属的特定阶层或社会群体范围内择偶。青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就逐渐认识并遵循了这一规律。家庭作为承袭和传递文化价值观的场所,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环境,无不在其成员的个性、气质、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对他们一辈子的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文化背景相去甚远的男女结合,可能在婚后遭遇尖锐的"文化冲突"。 ★ 学校与社会教育也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配偶双方在受教育和社会环境经历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两人在“版本”和“内存”上的不同。作为朋友也许无碍;但作为朝夕相处的夫妻,会在彼此沟通与理解上出现各种问题。 ★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选择配偶时,潜意识里是在选择自己不具备的特点,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个性。因此成功的婚姻大致都有性格互补的规律。不过,性格中既有不变的成份,又有可变的因素,要避免的只是“人格缺陷”或“心理疾病”。我个人认为,有“人格缺陷”者,在未得到矫治的情况下,与任何人结婚都很可能导致失败。因暴力虐待和怀疑妄想等人格缺陷而导致婚姻悲剧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家庭观的基础,是一个人对善恶、是非、真伪的辨别标准。价值观冲突是恋人分手、夫妻反目的常见原因。 婚姻不仅意味着两个人的终身结合,而且意味着将要与对方的家人相处。因此,择偶中了解和信任对方的家人,可以避免今后的“姻亲”关系矛盾。并且,结婚前认真观察了解配偶的家庭关系,也有助于预测自身的家庭未来;观察对方与家人如何相处,也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对方的品性,清醒的评价对方的优缺点。 ★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婚姻都是差不多的,不幸的婚姻却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后半句话在一个多元化时代还需有所修改,即幸福的婚姻也各有各的幸福。幸福婚姻没有模式,不能“克隆”。幸福婚姻是每一对夫妻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们千姿百态,各具风采。 ★ 每对夫妻的婚姻旅程各有艰险,绝非坦途。婚姻旅程的困难与挫折倒有许多相同的因素。例如初婚头几年,夫妻要经历从恋人到夫妻和从夫妻到父母的两次“角色转换”,即要上两级陡峭的台阶;结婚5-10年的夫妻,总会经历双重角色冲突,即男人和女人的性别角色冲突和事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中年夫妻一般会经历一段“多事之秋”,包括“空巢期”、“心理怠倦期”、“更年期”等等考验;老年夫妻会遭遇健康问题和过多闲暇带来的相处问题,还有性需求的不协调以及丧偶等问题。对婚姻生活规律性问题的了解,有助于事先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巧,预防婚姻失败。 ★ 保护隐私,不仅适用与一般的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夫妻关系。这是在承认双方有差异的前提下,尊重对方和拥有自信的表现。是现代夫妻民主和平等的体现。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在内心深处保留着不对他人开放的禁区;一个人要完全占领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天地,是不必要也不可能的。保护隐私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准则之一。 ★ 离婚是对破裂婚姻或死亡婚姻的法律确认。真正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离婚,而是婚姻的不幸本身。因此仅仅去反对离婚并不能带来婚姻幸福。获得爱的能力,增加婚前准备,认识夫妻关系发展规律,学习夫妻生活的艺术和调适技巧,预防婚姻发生不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就需要大力普及婚姻家庭的科学知识,发展婚姻教育、咨询与救助产业。 ★ 一个人从生到死,一辈子可能会多次生病,但因为有医院的帮助,绝大多数疾病可以治愈。婚姻也是一样,从结婚到丧偶的漫长岁月里,婚姻也会发生各种疾病或挫折,若无婚姻救疗机构或专家帮助,那些无法“自愈”的婚姻就可能走向不应有的死亡。今天的情形正是这样。一种新型的职业--婚姻家庭咨询与救疗,已到呼之欲出的时候了。这不是医生的职业,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公共卫生的专家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事业。 ★ 人们都以为,自己在择偶时是在自由挑选,其实并非如此。人们在潜意识中都有某种“强迫”因素,驱使人们去找回在儿童时期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常见的情形是,年轻人找对象仿佛都在寻找一个酷似“保姆”的人,使其孤独的生命有人陪伴,使其喜怒哀乐有人在意。进一步说,儿童时期那些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成了一种心理损伤,所以期待配偶来“疗伤”。由此可见,堕入爱河的恋人们仿佛回到了童年。不同的是,他们互为保姆,相互疗伤,因此觉得简直就是天生地造的一对。然而,当两人相处稍久,则发现对方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十分有限,于是就开始了失望、不满、愤怒等等表现。这不就是从恋人到夫妻的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