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宝宝立规矩
|
||||||||
|
||||||||
方法一:榜样示范法 人人都想在第一时间满足自己的愿望,但是无规则的争先恐后会造成混乱,所以大家必须养成排队、轮流和等待的行为习惯,家长平时要以身作则,在任何情况下排队不加塞、等待不催促、轮流不争抢、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等社会规则,为宝宝树立遵守规则的好榜样。同时家长可以在同伴游戏、人际交往中培养宝宝遵守规则的能力。例如在社区里荡秋千,已经有小朋友在那里了,家长就要引导宝宝明白先来后到、需要等待的规则,锻炼宝宝学会克制自己的急切心情。 方法二:积极等待法 宝宝的自我控制水平在某些场合容易表现得比较弱,例如在电影院等待放映,在飞机场候机,在电视机前等待少儿节目,小朋友排队等待……凡是涉及等待的场合都将考验宝宝的自我控制水平,一般情况下,宝宝会有三种表现:一种是特别闹,拳打脚踢、活蹦乱跳;一种是坐着发呆,虽然不惹事,但无所事事,属于消极等待;还有一种是做一些有趣的小事情,使自己活跃而不喧闹,没有感受到等待的漫长和无聊,这属于积极等待。等待的时光有时需要大人参与,引导宝宝做些小游戏,而有的宝宝自己也能想出办法、找到乐子,这样无聊的消极等待就变成了快乐的积极等待。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需要积极等待的情境,如果家长善于把握,就能为宝宝提供自我控制的方法与榜样。例如,一位妈妈和儿子一起去车站接爸爸,结果火车晚点一个小时,等了一会儿,儿子着急了,想回家。妈妈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等一会儿,于是就跟儿子一起玩游戏。先是玩变手游戏,妈妈先出“石头”(握紧拳头),然后要求儿子尽快出“布”(伸开手掌),或者相反;熟悉游戏规则后,换成儿子先出手,看妈妈是否能正确反应。因为后出手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先出手的人,却忘记自己应该反着出手,出错了会感觉很有趣,所以儿子乐此不疲地玩了20多分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妈妈在手提包里找到几张纸,宝宝练习折飞机,折完飞机就试飞,不知不觉就等到爸爸回来了。爸爸本来担心妻子和儿子等待太久,却发现他们很高兴,儿子不住地跟爸爸说与妈妈玩的变手游戏,爸爸放心了,原来妻子与儿子的等待时光是那么快乐。 很多时候,有不少家长在等待的过程中先是自己不耐烦,然后面对不耐烦的宝宝变得更加不耐烦,要求宝宝控制自己、静静地呆着别闹。对于宝宝来说,消极等待是最大的折磨,家长应该静下心来想办法帮宝宝打发无聊时光,培养宝宝学习积极等待的意识与方法,进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 方法三:事先计划法 做事有计划有助于增强宝宝理智战胜情感的力量。例如,带宝宝去超市,为了避免宝宝见了喜欢的食品和玩具就想买,家长可以事先与宝宝商量好,列一张购物清单,不在清单上的东西不能买,培养宝宝克制冲动、遵守约定的意识。如果宝宝看见新鲜的玩意还是不想走,家长可以承诺下次再来买,如果宝宝养成做事有计划、有目的的好习惯,无理取闹、乱发脾气的几率就会大大较少。 方法四:公平游戏法 “石头剪刀布”是用偶然法则来决定输赢,因为公开、公平而让输家服气并接纳对方,进而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生活中常常出现宝宝与家长软磨硬泡、步步为营,为自己争取利益与权限的情景。例如家长说再玩10分钟睡觉,宝宝讨价还价要求再玩20分钟。为了避免宝宝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要跟家长讲条件、任意磨蹭的坏习惯,在不触犯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与宝宝做这个游戏,这就意味着不是宝宝说了算,也不是家长说了算,是游戏的输赢结果说了算,最后大家都得遵守赢家的约定。常玩类似游戏的宝宝,会更加尊重自然法则,较有理性,不易乱发脾气。 方法五:运动游戏法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即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协调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科学的运动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宝宝的生理发育与成熟,活动不足、缺乏运动会延迟宝宝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宝宝来说,很多运动游戏既能吸引宝宝的兴趣,也直接有助于宝宝锻炼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木头人游戏:家长与宝宝一起边走动、边拍手、唱儿歌:“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保持最后一个动作不动,谁坚持的时间长,谁就赢了。 方法六:适宜态度法 有时孩子调皮捣蛋、发泄摔东西的时候,家长用恐吓或者打骂的方法可能会立即阻止孩子,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是有害的。因为恐吓会让孩子过度害怕,过度害怕会逼迫孩子逃避或者说谎,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没有内化;打骂孩子更是让孩子习得了攻击的行为方式,为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零食吃,虽然当时孩子不再哭闹,但有些零食是不健康的食物,而且依赖零食的诱惑遵守规则,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自觉的态度。所以,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只讲究暂时有效,还讲究长远有益,两者兼顾才是真正的好方法。 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过于松软和过于强硬的态度都对孩子不利。适宜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严肃而不严厉。 “温和”表示家长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力,但又不让他产生负罪感,也不会伤害亲子关系;“坚定”则让孩子明确是非,明白规矩是不可动摇的,培养他尊重规则与权威的意识。“严肃”说明家长的态度是认真的,孩子不可儿戏,但语气、语调、语速又“不严厉”。例如,对于正在无理取闹的孩子,妈妈可以蹲下来,平静地看着他,用缓慢而坚定的语气说:“不行!”也可以抱起孩子,轻轻地拍着后背说:“宝宝,妈妈说过了‘不行’。”让孩子在爱的怀抱中遵守规则。 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顾此失彼,有的家长温和而不坚定,有的家长坚定而不温和。例如有的妈妈一遍一遍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很聪明,不断地与妈妈“软磨硬泡”,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权限,始终不愿意遵守规矩,最后妈妈没耐心了,在不知不觉中妥协退让,结果家长成为立规矩的“输家”,孩子成了自由的“赢家”,并获得再次成功的经验。有的妈妈则足够坚定,毅然决然的样子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孩子可能守规矩了,但他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守则,并没有对规则产生理解和内化,容易形成看人脸色行事、胆怯畏缩的依赖人格。
文章来源:《优生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