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警惕“宅童病”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发布时间:2013-08-08  15:16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日前,市区一位张女士通过85885885心理热线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心理专家求助:一向温顺乖巧的女儿,暑假里成天窝在家中不出门,现在变得越来越讨厌接触别人,脾气变差,性格也越发孤僻,这让她很是担忧。

  一个月不下一次楼,“乖”得让父母害怕

  张女士介绍,14岁的女儿雯雯(化名)马上读初二,性格一直比较开朗。由于夫妻俩做生意特别忙,根本没时间管孩子。暑假一开始,雯雯就成天窝在家中,除了做作业,大部分时间都是上网、看电视、玩IPAD,可以连续大半个月不下一次楼。张女士夫妇开始还比较高兴,认为雯雯很听话。但最近他们感到焦急起来,雯雯的性格越来越孤僻,甚至十分反感父母干涉她的生活方式,只要夫妇俩提议让她下楼多走走活动一下,雯雯就会大发雷霆,然后把自己关到房间里不出来。更让夫妇俩担忧的是,雯雯经常表露出不愿和任何人接触的情绪,称因为和别人接触“太累太无聊了”。

  妈妈眼里的乖乖女为什么会大变样?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心理专家表示,雯雯的这种情况是典型的假期“宅童”表现。由于不出门与外界接触,性格实际较内向的雯雯越来越孤独,再加上在家中没有父母管,她只能逐渐沉迷网络和电子产品,并越来越依赖这些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宅”让心理退化,对孩子身心健康伤害大

  “‘宅童’在临床上已并不少见,患儿呈逐年增长趋势,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心理可能发生扭曲,甚至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市第七医院心理专家表示。

  专家分析,正在发育中的孩子,因为身心都没有发育健全,缺乏运动的“宅”生活不仅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还会让孩子情绪烦躁、思想封闭,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的会出现视力下降、高血压、冠心病,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暴力倾向、自闭、抑郁等问题。

  心理专家提醒家长,5岁至12岁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长时间“宅”在家里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习惯了靠在电视和虚拟网络中寻找精神依托和成就感,逐渐逃避现实世界,容易变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碍,甚至会发展成自闭症。这对孩子未来适应社会、升学及就业等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家长要想方设法让“宅童”多走出家门

  把“宅童”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味的管教,处理不好还会激起他们的反感和愤怒。心理专家建议,针对“宅童”现象,父母应积极引导,想办法让孩子走出家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逐步改善“宅童”的性格,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人格。

  一、安排专门时间倾听孩子。家长要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父母的关注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弥补缺少玩伴、没人交流的困境,减少对电脑游戏的迷恋。

  二、支持孩子多做运动。家长可带上孩子多参加游泳、打球等运动项目,这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又能让孩子在这种参与性强的环境里,学会和他人接触和交流。

  三、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一些活动,如看球赛、郊游、钓鱼等。走出家门,孩子见多识广,既拓宽视野又增加其他兴趣,沉迷网络的兴趣和时间就会减少。

  四、培养业余爱好。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给孩子报兴趣班。让孩子接触到一些新朋友,一起交流、学习,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五、支持结交玩伴。父母应创造条件给孩子找一些好伙伴,让他们结伴玩些户外游戏,开展社交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避免长时间独自待在家中。(市第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