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10年的“尿不湿”,原来是“心病”作祟
|
||||||||
|
||||||||
市七院专家提醒:尿频、尿急久治不愈,很可能是患了躯体化障碍,克服焦虑是关键
市区吴女士有一个不能向外人说道的秘密。十年来,因为尿频、尿急严重,她每次必须带上“尿不湿”才能出门。虽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但就是不见好转。后来到市第七医院看专家门诊,才发现她患上的居然是“心病”引起的躯体化障碍。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折磨了她十年的疾病才终于被治愈。 尿频、尿急久治不愈,人称“尿不湿”妈妈 吴女士是一位年轻妈妈,今年34岁。10年前,她开始出现莫名的小便次数增多,白天总有尿意,可反复上厕所达20余次,严重影响了她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前也是如此,要到很晚才能睡着。后来尿频越发明显,以至于刚上好厕所就又想上厕所,到最后出门甚至都离不开“尿不湿”了,吴女士的儿子背后还偷偷管她叫“尿不湿”妈妈。吴女士在尴尬的同时,心里也越发难受,担心自己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多年来辗转杭州、上海等各大医院,看了不少名医,反复做膀胱镜检查,也吃了很多药,却毫无起色。 正一筹莫展时,经人介绍才来到市第七医院,带着“撞撞看”的想法找到了心身障碍科的董莹盈副主任医师。董医师做了仔细的问诊,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考虑吴女士得的是“躯体化障碍”的心理疾病。 “吴女士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的躯体化表现,在临床上叫做‘躯体化障碍’。这种情况在门诊中很常见,除了感到尿频、尿急,还有人会腹泻、感到全身疼痛等。”市七院心身科主任董医师说。 “吴女士可能有过憋尿、找不到厕所等经历,导致她对小便产生一些焦虑,这种焦虑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有严重的躯体反映,但是如果患者近期内心理压力过大、受过一些心理刺激就会产生明显的躯体表现。”董医师解释说。 当心“心病”转化为“躯体化障碍” 什么是“躯体化障碍”呢?通俗地说,“躯体化障碍”就是心理疾病转化为躯体不适,这些躯体症状其实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主要是由心理情绪问题引起的,或者说心理情绪问题用躯体症状来表达了。所以这种患者多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但是去医院检查却往往找不到相应的医学基础。 据董医师介绍,躯体化障碍的产生其实跟人们的情绪有关。心理学认为,躯体化症状是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相比于心理问题,人们更愿意向外界表达自己的躯体问题,当人们产生了心理问题,需要向外界发泄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心理问题时,这种问题就可能以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常见的症状有: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慌、心悸等),呼吸系统症状(气喘、胸闷等),消化系统症状(胃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有些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还需先医心病 董医师提醒,当患者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经医学检查没有任何疾病,而症状却持续存在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得了“躯体化障碍”。 据介绍,患有“躯体化障碍”的人多数都有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其躯体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也往往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因此,有此症状的群体应该做好日常的心理疏导工作,凡事想得开一些。患者要对近期的情绪和心理进行反思,找到自己不愉快、焦虑强迫的原因,试着接纳自己、释放自己。 专家提醒,“躯体化障碍”这类心身疾病虽不危及人的生命,但却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曾有女性患者因为久治不愈的便秘而丧失了继续生活的信心,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建议躯体化障碍患者及时到心理专业机构咨询治疗,一般通过心理疏导和药物调节的综合治疗方式,能从根本上解决躯体症状。(第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