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教育
家长,别把“精神垃圾”留给孩子

发布时间:2014-12-11  08:41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你真让我生气,能不能让我省点心?”刚上初中的小玲(化名)因为不小心将手机丢进了厕所而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和打骂。小玲的道歉并没有得到母亲的原谅,面对母亲的喋喋不休,小姑娘一时激动,情绪难以控制,引发了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五种“精神垃圾”容易侵袭孩子
  1.粗俗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有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孩子纯洁的心灵将会受到这些粗俗语言的毒害。
  2.暴躁的脾气。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对孩子常常开口便骂,举手就打。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市第七医院心理学专家认为,父母经常性的打骂责难孩子,会造成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精神恍惚、情绪低落、缺乏自信,严重的将会使孩子患上精神忧郁症和精神封闭症。
  3.夫妻关系不融洽。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容易受到压制,饮食、睡眠、学习、游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生活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孩子容易养成自卑、胆怯、孤僻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其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
  4.不良习惯。切忌将不良习惯看成是小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到身上。可以说,孩子的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
  5.不良嗜好。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影响他的成长。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吸烟者,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的危害更甚,孩子生活在赌徒的身边,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精神垃圾”如何消除
  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身的行为,切忌欺骗和无谓地恐吓、打骂孩子;平时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尊重孩子,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同时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情感氛围,提高孩子对生活的热情,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有执著的目标,最终有一个绚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