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饮食保健浅谈
|
||||||||
|
||||||||
婴幼儿指胎儿逸出脐带结扎至三周岁。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这个时期孩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吃喝拉撒全部依赖大人的照顾,同时又是人生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现在的家长都特别关注孩子的营养问题,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临床每天有很多小患者,面黄、肌瘦、矮小,或厌食或偏食或多食善饥或异食癖,大便或干或溏,并常常伴有精神症状如急躁好动等。家长往往很疑惑:现在条件好,孩子要吃啥就吃啥,怎么还是养不胖,养不壮,三天两头生病呢?这时我们常常会告诉家长:孩子得了积滞病,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 那么该如何才能避免得积滞病呢?现在我们从婴幼儿的饮食保健说起。 1.婴儿乳食喂养 初生哺母乳: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的生理需求,初生4个月内的婴儿单纯母乳足够维持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母乳中含多种免疫球蛋白,特别是分娩7天内的初乳,含多种酶和抗体,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宜按需哺乳。哺乳前用手掌按摩两侧乳房,使乳汁流畅;哺乳完毕将小儿抱起轻轻拍背,使吞入的空气及时排出,以防溢乳。哺乳不宜太饱,饱则令儿吐;不可当风乳儿,风冷入肺令儿咳嗽;不可夜露下乳儿,冷气下咽令儿呕逆;熟睡勿强与乳。 母乳的宜忌:精神愉悦,古人云“乳母性不顺,则气血乱,气血乱则乳不和”;乳母饮食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美味可口,不可过食厚味、炙馎、辛辣、过冷过热之物;慎避风寒,预防疾病,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通过母体的血液进入乳汁。 断奶的时间:一岁左右,以春秋季为宜,夏季天气炎热,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下降,食物容易变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冬季气候严寒,夜间哺乳不便,容易受凉,感染疾病。断奶宜缓不宜急,安排逐步脱离母乳的过程。 添加辅食:孩子4-5个月大开始给少量菜泥,米糊。6个月后增加辅食量,补充维生素和铁,具体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和消化能力决定。添加辅食的原则:因人而异,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添加辅食的顺序:1-3个月加鱼肝油,维生素D,4-6个月补充铁,7-9个月加馒头片或饼干,锻炼咀嚼能力,促进牙生长,10-12个月食品多样化。添加辅食过程注意不强迫婴儿接受辅食,患病期间不宜添加,注意观察消化情况。 2.幼儿膳食 合理膳食调配:多种多样,有谷有果,有粗有细,有荤有素。 合理调配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水六类。蛋白质在蛋、奶、鱼、肉、豆、麦中含量较高;脂肪在豆类、花生、肥肉、蛋黄中含量较高;糖在米、面等淀粉类食物中含量较高;维生素在蔬菜、水果中含量较高。矿物质在盐、蔬菜、动物骨骼及内脏含量较高。 安排膳食的原则:保证能量及营养素,烹调加工应适合小儿的消化功能,多样化,合理化。粮菜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饮食的次数和数量规律化。把好卫生关,食谱及时更新,进食环境安静清洁舒适。 饮食的禁忌:忌太饱,忌生冷肥甘,忌营养过剩,忌五味太过。 总之,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吃好正餐,少吃零食;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吃零食的危害有影响正餐,损伤脾胃,营养失调。避免偏食,纠正厌食;食要专心,进食宜乐;饮食调补,得宜得法;根据体质特点,利用食物的性味功能,纠正其偏,补其不足,恰到好处。 3.食物的性味和功能 谷类:味甘辛平,补脾养胃。大米小麦为优。 豆类:绿豆甘寒;黄豆、红豆、蚕豆、豌豆、扁豆等甘平,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绿豆、扁豆,清暑利湿。 肉、蛋、鱼类:甘温如羊肉、狗肉、牛肉、鸡肉、鹅肉、虾、黄鳝、草鱼、带鱼等具有温补作用;甘平如猪肉、鸡蛋、鸽子肉、鹌鹑、鹌鹑蛋、鲫鱼、鲤鱼等具有平补作用;甘寒如鸭肉、鸭蛋、泥鳅具有清补作用。 蔬菜、水果类:大多性味甘寒,有梳理气机调理脾胃,促进消化作用。 所以并不是吃得多吃得好就是“好”。很多毛病都是因为“吃”而得出来的,特别对于那些饥饿喜好不能表达的婴幼儿。(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