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计委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5.2%。但我国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较低,为46.5%。家庭自测血压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的有效手段,没有高血压的家庭成员也应在家中定期测量血压。那么,在自测血压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什么是家庭自测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由患者本人或家人协助完成,因在熟悉的环境中测量,可避免白大衣效应,相比诊室测量的血压更可靠。可评估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间血压的长期变异和降压疗效。
二、家庭自测血压常用2种血压计
1. 水银柱血压计
水银柱血压计是目前临床使用最普遍的血压计,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只有这种血压计才能准确测量血压。实际上,水银柱血压计因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汞污染,在国外已趋于淘汰;且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正确掌握水银柱血压计的测量方法并非易事,即使是医生测量,也存在各种因素导致的误差和读数不够精确的问题。
2. 电子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测量较为客观,方法容易掌握,便于携带和重复测量,价格实惠,还可以测量脉搏、储存血压和脉搏数据。
家用电子血压计有上臂式、腕式和指套式3 种。以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可靠性较好,被各国指南一致推荐。
三、使用电子血压计的8点注意事项
1. 测量前1 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浓茶,测量当天避免饮酒。测量前排空小便,放松精神,安静休息至少5 分钟。
2. 测量时,一般选择坐位(除卧床患者外),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必要时可搁置软垫。双腿放松,自然着地,避免交叉。上臂裸露或穿着薄内衣(切忌衣服太厚,或将衣袖全部挽起堆积于上臂),放松手臂肌肉,手掌向上平伸,不要紧握拳头。排空气囊袖带内气体后,将袖带平整舒适地缚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弯两横指, 松紧度以能伸入两个指尖为宜(过紧或过松均会影响测量准确度)。
测量时保持安静,不讲话,不活动。老年人,尤其是怀疑有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者,应同时测量仰卧位和立位血压。
3. 每次测量宜选择同侧手臂(一般为右臂),以便对比。初诊患者宜测量双侧血压。左右上臂血压可有10 毫米汞柱差别,常为测量误差所致;若总是某一侧手臂血压较高,宜选血压较高的那侧手臂测量;若左右上臂血压相差超过20 毫米汞柱,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狭窄性病变。
4. 使用非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时, 充气时的最高压力应超过预计收缩压水平30 毫米汞柱;放气时速度要均衡, 每秒2~3 毫米汞柱,速度过快易造成听诊误差, 速度过慢可造成上肢淤血, 使舒张压偏高。
5. 短时间内反复测量时,宜间隔1 分钟。第一次测量值往往较高,可取两次血压的平均值;若两次测量值相差超过5 毫米汞柱,应再次测量,计算3 次血压的平均值。
6. 读数时应精确到尾数,即取0、2、4、6、8 毫米汞柱的尾数。
7. 详细、如实记录每次测量的日期、时间和血压值,也可使用有数据储存功能的血压计。
8. 心率很快、很慢,或完全无规律时(如房颤),电子血压计数值可能不可靠或无结果,应及时就医。
四、测量频率视情况而定
人体血压水平的高低存在昼夜节律,多数人早晨血压较高,晚上血压较低。若能在早上测得一天中的最高血压,在晚上测得一天中的最低血压,可全面了解血压情况。
诊断和治疗初期的患者,宜每日早晚(早餐和服降压药前,晚上睡觉前)各测量血压1 次,连续测量1 周后,去除第1 天血压值,计算后6 天的平均值。
病情稳定、长期观察的患者,宜每隔3 个月按前述方法观察一周血压平均值。
一般随访的患者,若血压稳定,可每周选择1 ~2 天,早晚各测量血压1 次;若血压未控制、波动大,或服药不规律,宜增加测量次数,每天早晚各测1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血压正常者可每年测量1 ~2 次;诊室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血压水平较高者(如≥ 130/80毫米汞柱),应增加测量次数,每月或每个季度测量1 次。
精神焦虑或经常根据血压读数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宜自测血压。血压本身的变异性和测量误差可能影响情绪,而不良情绪会使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