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眼睛 防控近视

发布时间:2017-07-14  14:48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和社会需求的改变,眼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该院2016年眼科门急诊量前十位的疾病分别是:1.屈光不正 2.结膜炎 3.眼底病变 4.青光眼 5.干眼病 6.白内障 7.角膜炎 8.眼外伤 9.斜视 10.玻璃体混浊。

一、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  
    目前,近视是我国,甚至全世界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类型。近几十年来,近视表现出低龄化、发生率逐年升高的趋势。
    2000~2015年,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报道显示,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加,12岁时已达50%以上。而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主要城市近视的发生率仅为3.6%~8.6%。
    与此同时,高度近视的比例也“水涨船高”。2000年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8岁学生中,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发生率已达21%。高度近视者出现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概率明显增加。
 
二、防控近视的三个有效方法
   (一)更多的户外活动
    目前,大多数关于环境与近视的研究有一个相似的结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利于降低近视发生率,且在近视发生后,也可以延缓近视进展。
    悉尼和新加坡华人儿童(基因背景相似)近视发生率的对比研究显示:在悉尼,6岁华人儿童的近视发生率为3.23%;在新加坡,6岁华人儿童的近视发生率为29.14%,后者几乎是前者的10倍。他们最显著的差别是,前者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达到13.75小时,而后者仅为3.05小时。我国广州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每天增加一节户外活动课,可使儿童近视的发生率降低9%。因此,除了作业减负之外,防控近视更重要的途径是增加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循证医学证明,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近视。
    这里说的户外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户外体育运动,只要儿童待在户外,不一定需要运动,哪怕是在户外阅读、写字、上课等,都可以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因此家长和学校应尽可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
   (二)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是通过佩戴特殊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使角膜中央区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平坦和规则样改变,从而暂时降低近视屈光度数、提高裸眼视力的可逆性物理矫形治疗方法。
    由于佩戴OK镜还能减缓近视发展,故受到家长和医生的青睐。不过,角膜塑形镜有较强的医学属性,属于三类医疗器械,验配有非常严格的适应证。因此,家长应带孩子到有资质的验配机构接受检查和验配,遵照医嘱正确使用,并定期复诊。
   (三)低浓度阿托品
    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的研究发现,低浓度阿托品(0.01%)可有效延缓儿童近视的发展,是最有前景的药物控制近视的方法。阿托品抑制近视进展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拮抗视网膜、脉络膜或巩膜上的特殊受体而发挥作用。长期使用阿托品可能会出现畏光、看近困难、接触性结膜炎、口干等不良反应。虽然0.01%低浓度阿托品的副作用极少,但仍有部分人会有不良反应。
    目前,我国用于眼科治疗的阿托品滴眼液为1%,不能直接用于儿童近视控制,希望能早日见到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上市。(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