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预防的误区
误区一:打疫苗就不会得狂犬病
打狂犬疫苗的原理是尽快让被咬者的体内产生狂犬病毒抗体,以对抗和消灭可能出现的狂犬病毒。假如能够全程规范地接种疫苗,则抗体就能尽快产生并发挥其作用,将危险降到最低。但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没问题,因为抗体的产生需要时间,抗体的增强有一个过程,抗体能否足够杀灭所有狂犬病毒,也是个问题。
这种对后期处置的过度依赖,会影响到实施前期预防的积极性。在处理狗咬人的纠纷时,赔付疫苗钱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不少养狗者均认为,只要赔了钱就可相安无事。导致很多地方对动物防疫工作做得不太好,一些地方狂犬病疫苗注射率不高。
除了及时清创、注射疫苗,以及使用免疫球蛋白,人们应该更关注对犬只的管理,注射疫苗,保证“犬不带毒,不咬人”。切记控制狂犬病的最佳策略是对家养犬开展疫苗接种和管理流浪犬,而不是只对人采取预防措施。
误区二:伤口很小,不用注射狂犬疫苗?
从临床角度来看,皮肤上只要有一个小破损,狂犬病毒就有可能进入身体,先在伤口附近肌肉细胞复制,再入侵伤口周围神经细胞,沿周围神经细胞上行到中枢神经细胞,复制后扩散到全脑,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狂犬病症状,患者最后由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 “因此不管是被狗轻轻咬了一下,还是使劲咬了一大口,都切记要及时处理伤口,并尽快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去打狂犬疫苗。”
误区三:只有狗咬伤才可能得狂犬病
并非只有狗才能传播狂犬病病毒。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但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的易感动物是犬科、猫科、鼬科、浣熊科、啮齿类和翼手类动物等、以及某些家畜,包括狗、猫、狐狸、狼、豺、豹、浣熊、獴、鼬、蝙蝠等。在亚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严重的国家,犬和猫是最为常见的传播动物,全球有90%以上的狂犬病病例是由感染病毒的疯狗引起。我国的狂犬病病例中绝大部分为狗或猫引起,尤以狗最多。
乌龟和蛇等冷血动物不传播狂犬病病毒,未见鸡和鸟传播狂犬病病毒的报道,被鸟类或鸡咬伤或抓伤后不需狂犬病暴露处置,但要进行伤口处置。
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未愈合伤口后,和狗咬伤一样需要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误区四:被狗咬后应立即接种疫苗
被动物咬伤后,要先用流动的清水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口上的毒素冲洗掉;在冲洗时最好不停地挤压伤口,排出带有毒素的污血,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冲完后马上用碘酒或医用酒精消毒,或用高度白酒涂擦伤口数次。不要自行包扎伤口或涂抹软膏,尽量让伤口暴露在外面。然后尽快到医院就医,尽早接种疫苗,因为越晚接种发病的可能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