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教育
足跟疼痛 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8-01-22  10:07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足跟疼痛称为跟痛症,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足跟部(即脚后跟)疼痛,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生率高,一侧或两则同时发病。

  跟痛症的主要分为两类:

  1.足跟后疼痛

  病因是由于增大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止点处的纤维撞击摩擦,引起止点性跟腱炎、跟后滑囊炎及跟腱后滑囊炎等。其中跟骨后滑囊炎好发于年轻人(30岁左右),而伴有骨赘形成的止点性跟腱炎则好发于年龄更大的人群。

  有哪些表现:(1)跟骨后方缓慢发作的钝痛,于运动后或穿特定的鞋后加重;(2)由坐位起立后,或清晨起床后出现疼痛;(3)跟腱止点处逐渐肿胀,足背伸时疼痛加剧。X线对该疾病的诊断没有意义,MRI检查可以使跟腱及滑囊显影,能呈现跟腱炎的程度,并与单纯的滑囊炎相鉴别。因为系统性关节炎或痛风也会引起滑囊炎,所以要注意实验室检查进行排除。

  怎么办:(1)注意休息,进行功能锻炼(主要为伸展运动);(2)服用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物进行止痛;(3)更换鞋子,避免鞋帮对足跟后方直接压迫;(4)如有条件,穿戴支具;(5)应谨慎局部注射类固醇类药物(打封闭),可能导致肌腱钙化断裂;(6)如保守治疗无效且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可进行手术治疗。

  2.足跟下疼痛

  最常见为跖腱膜炎,通常发生在跟骨内侧结节处,为伴有跖腱膜退变和轻微撕裂的牵张性骨膜炎。跖腱膜炎主要表现为足底跟部的疼痛,其好发于中年人群,患者年龄多为4060岁,且大多数人体重超重。部分跖腱膜炎患者伴有跟骨骨赘,但目前尚无法确定跟骨下骨赘和跟骨下疼痛的关系。

  患者一般有逐渐起病的疼痛,而无急性创伤史。疼痛多发生于足跟的足底内侧面,不伴有远端放射痛及感觉异常。如有近侧或远侧放射痛、麻木或感觉异常提示有神经卡压或腰椎管狭窄。晨起时疼痛尤其剧烈,但是当患者开始行走及牵伸足底结构后,疼痛常常减轻。典型病例其疼痛随日间活动的增多而加重。站立负重位跟骨X线平片可用于帮助判断足弓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跟骨骨赘。MRI检查有助于将显著的解剖学异常与体格检查及病史相结合而做出诊断,常见足底筋膜较健侧增厚。

  就大多数患者而言,跖腱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非手术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95%的病例经过至多1年的非手术治疗,可以达到症状的完全缓解。

  试试这些保守治疗:(1)牵拉跟腱及跖腱膜,每天23次,尤其在运动前;(2)减少过度使用,减轻体重;(3)穿类似于慢跑鞋或软橡胶底鞋之类衬垫良好的鞋;(4)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5)使用软质足跟垫或足跟杯、足弓支撑垫或特制支具;(6)理疗(超声透入疗法或离子透入疗法)等。同样尽可能少注射类固醇激素,会增加跖腱膜断裂及足底脂肪垫萎缩的发生率。目前跖腱膜炎的手术治疗尚存在争议,如十分有必要,可行跖腱膜松解等手术。

  足跟下疼痛除跖腱膜炎外,还应与高弓或扁平足畸形、跟骨应力性骨折等相鉴别。

总而言之,跟痛症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足踝疾病,大家应有所认识,一般建议先进行6-12个月的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比较满意。(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