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连续二十六年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故俗称为“小儿麻痹症”。 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现肢体麻痹,出现麻痹的病例多数留下跛行等终生致残,对人民健康和其家庭社会造成极大影响。
浙江省是历史上脊灰高发省份之一。1956年原卫生部把脊灰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疫情报告日趋完善。脊灰发病最高的年份为1963年,共报告1883例,年平均发病率6.84/10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全省的脊灰发病历程又经历了4个流行高峰,分别在1978、1982、1986和1990年,其中1978年的发病人数占全国首位。1990年以来根据全国消灭脊灰规划,通过实施脊灰疫苗的免疫、脊灰流行病学监测和脊灰病毒实验室监测等策略,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
全省1988、1990、1995年分别实现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省、县、乡为单位85%的目标。1995年全省建立常规免疫报告系统,报告的完整性逐年提高。1996年以来全省儿童免疫接种率抽样调查脊灰疫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1991年我省开始有重点地开展强化免疫活动,2000年3~4月全省开展了重点地区脊灰疫苗“扫荡”式免疫和部分地区的查漏补种活动,有效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1991年起全省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并逐年完善。全省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WHO规定的80%标准以上。省级脊灰实验室也通过国家实验室的考核,被确认达到了WHO标准。
我省从1992年起浙江省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包括我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实现了无脊灰的目标。我省已连续二十六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通过加强免疫接种和保持高质量监测,继续维持我省无脊灰状态,有效保障了全省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