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百岁老人之十二——百岁老人钟阿爱:历经坎坷不言苦 谦逊待人心喜乐
|
||||||||
|
||||||||
当一个人拥有超过一百年的人生历程,必定会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内心拥有丰富的积淀,比如惊心动魄的生命体验、感天动地的情感交集……这是精彩纷呈的一部书。当然,更多的人也许只是平淡一生、默默无闻。钟阿爱是目前上虞区年龄最大的百岁老人,出生于1913年,现年106岁,虽然从老家到上海,再从上海回到老家,她的人生可谓起起落落,但在她看来仿佛弹指一挥间。 眼下,钟阿爱老人虽然身体没有以前健朗了,大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床上,但因为几个女儿孝顺,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年轻守寡 养育三女 钟阿爱年轻时经历过大世面。她于1913年出生于上虞丰惠镇,十来岁时随父母去了上海,她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是在上海这座大都市度过的。即使现在她已经不太能够表达过多的思想,但她却一直对当年上海的生活,特别是抗战时期的上海景象记忆深刻。 没有文化知识的钟阿爱曾进入上海南洋烟草公司当工人,在该厂工人扫盲的“福利”中,她抓住了机会,读了一段时间的夜校,摆脱了目不识丁的命运,后来钟阿爱与同乡的丈夫在上海结婚成家,并孕育了三个女儿,至此她过上了在家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 然而,钟阿爱的命运在1954年发生了颠覆。 那年,钟阿爱的丈夫因病去世,所住房屋被丈夫的单位收回,钟阿爱与三个女儿只能租房度日,虽然她有一部分积蓄和来自娘家兄弟的接济,但在大上海坐吃山空坚持不了多少时间。无奈之下,好强的钟阿爱带着三个女儿毅然回到了丰惠老家,住在了夫家遗留下的老房子里。 在女儿姚慧芬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非常坚强的人,“我母亲长时间住在上海,习惯了都市生活,不会做农活,但回到上虞后她很快学会了种菜,我家的自留地还是很大的,我妈妈种了许多个品种的菜。”回到上虞老家后,钟阿爱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培养上,大女儿、二女儿都读到高中毕业,小女儿也读到初中毕业,“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了特殊岁月,我想我们姐妹三人中应该会出大学生。”姚慧芬说,母亲的观念是做人一定要有文化,由于当时一下子要供三个女儿读书,家里经济实在跟不上,所以她大姐高中毕业后就没有考大学,而是选择了工作。 上海回来 学做农活 回到上虞的钟阿爱,开启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上海大都市的人生,或许生活没有那么精彩,但母女四人过得很温馨。由于娘家人几乎都在上海,在她身体健朗的时候,经常往返于上虞与上海之间。在上海既有亲人对她的牵挂,也有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而在上虞老家,她默默地负起家庭的重担,用足够的耐心养育孩子。 “我妈妈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除了在房子后面那块自留地里成天忙碌,家里也被收拾得非常干净。”姚慧芬说,母亲在95岁之前行动都非常灵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手抓”,没有事情做就扫地拖地,直到三个女儿全部退休了,在女儿们的建议下她才歇下来,哪料这一歇竟然歇出了毛病。另外,由于钟阿爱生病后采取了中药调理,对肠胃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她吃饭胃口差了不少,此后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姚慧芬说,生命真的在于运动,母亲不干活以后,首先出现的是膝关节的问题,慢慢地整个身体机能都开始衰退,可作为女儿总不想母亲那么大的年纪再劳动,总想让她享福。姚慧芬说,母亲现在多数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早上七八点起床吃早餐,吃完后会坐一会,到十点左右睡下,午餐时间再起来吃饭,每次吃饭都是让她到餐桌上来吃的,目的是想让她动动。确实,每天这样起来几次,钟阿爱的精神就会好不少,这两年她虽然也生过病,但都是有惊无险,“上一次她生病的时候瘦了不少,现在有些恢复过来了。” 现在钟阿爱在三个女儿家轮流居住,不论住在谁家,另外的两个女儿就会到姐妹家帮忙,围在母亲身边尽孝。“家里这两年也雇了保姆,但是有些活还是我们自己在做的。”姚慧芬说,现在妈妈很瘦,身上的皮肤很薄,比如身上哪里有伤口用了创可贴,撕的时候须十分小心,稍微一用力皮肤就会破,由于老人的皮肤修复能力变差,弄出一个小伤口,对于钟阿爱来说都是一种折磨,“需要精心护理很长时间才会长好。”这些细致的活就只能由她们来做,让其他人代劳不放心。 心情愉快 自然安静 钟阿爱长寿的秘诀除了勤劳多动,就是“静”。 在女儿们的心目中,钟阿爱一辈子几乎没有发过脾气,更不会吵架,与人相处十分谦逊。“我妈妈是标准的贤妻良母,非常温柔。”姚慧芬说,有时候姐妹三人犯错,母亲也多以说教为主,说话还是细声细气的,也正是因为母亲一直很看得开,所以心中烦恼事不太多,几乎每天都是笑嘻嘻的。 与不少百岁老人相比,钟阿爱的爱好显得很文化——看书,她从上海回到丰惠后,只要空下来就会捧起书本,一看就入迷,书本给她带来了知识和涵养,也塑造了她颇具书卷气的温婉气质。 看越剧是钟阿爱的又一大兴趣爱好,姚慧芬说:“我母亲十分喜欢越剧,她生活在上海的那段时光,正是越剧进入大上海最辉煌的阶段,她常常去观看,所以对于越剧十姐妹、越剧名段等都了解颇深,年轻的时候还经常会唱上一段。” “我母亲一路坎坷,走到今天不容易!希望她更长寿些。”姚慧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