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单位子网站 > 疾病控制(卫生监督) > 疾病控制 > 健康教育

雾霾求生指南

发布时间:2019-03-01 14:44   阅读数: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我们时刻都在呼吸,停止了呼吸,就终止了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隐形杀手正在形成广泛的致命伤害

 

近几年来,每逢春冬季节大气对流不畅时,总要来几轮雾霾,严重时可波及华北、黄淮甚至长江一带,给大半个中国造成影响。

2018年11月14日,我国北方迎来了入冬以来最严重的一轮雾霾天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化学品”的味道,能见度突破新低,被网友戏称此为中国第二十五个节气“立霾”。

 

每到这个时刻,大家就纷纷拿出口罩来戴,希望能够“隔绝”一部分“毒气”。但是!你的口罩真的能过滤掉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吗?还只是图个“心理安慰”?除了戴口罩,我们还能做哪些防护措施呢?

 

“霾”指的是不明原因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组成成分非常复杂。目前已知的成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重金属、地壳物质、含碳颗粒等。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约占85%至90%。这些可吸入颗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粒径越小,进入的部位越深,机体的吸收量就越大。其中,PM2.5可直接深入肺泡后进入血液,对人体不同组织器官造成“慢性”“隐形”的伤害。

 

儿童是特别容易遭受空气污染影响的人群,他们的呼吸频率比成人高,会吸收更多的污染物。此外,大脑和身体尚处于发育中儿童的生活空间更接近地面,而一些污染物在此的浓度最高。除此之外,老人、妇女和户外工作者也是受影响较大人群。

 

尽管近年来政府“铁腕治霾”,雾霾天气有所减少,但由于各种原因,雾霾天气仍时有发生,当雾霾来袭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防护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对健康的影响呢? 

1. 减少/避免户外活动,但仍建议在室内进行适量体力运动

2. 及时关闭门窗,不要在室内吸烟

3. 避免烹炸等可能加剧室内空气污染的行为

4. 如有条件,可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5. 如必须外出,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并佩戴专业级口罩

6. 外出回来及时清洗面部及裸露的皮肤

 

虽然室外空气污染的大多数来源远非个人所能控制,需要地方、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决策者们在交通运输、能源、废弃物管理、城市规划和农业等部门采取协调行动。但是,作为个人,我们仍然能够从以下一些小事做起:

1. 尽量搭乘公共交通

2. 使用相对清洁能源车辆

3. 减少固体废物垃圾的产生,尤其是塑料制品等(譬如,塑料袋、外卖盒)

4. 节约能源(水、电、煤等)

 

2016年,91%的世界人口住在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指南水准的地方(PM2.5限定年平均值10微克/立方米)。在中国所处的西太平洋地区,空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每年200万。可见,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去解决。污染的空气正蚕食我们和下一代的健康与未来!改善空气质量已经刻不容缓!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谁都不是旁观者,改善环境需要每一个人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