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核电站为何大都建在海边?双面刃核素“碘-131”又是啥?
一提起核电站,没去过的人,脑中可能充满恐惧和神秘:核、基地、铁丝网、武装守卫……
而事实上,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一些核电基地是当地旅游景点。比如大亚湾核电基地,早在1995年就是深圳“一日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当今世界约有400多座核电站在投入运营,有心统计你会发现,有半数以上的核电站都建在了江边或是海边等水源丰富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除了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充足的电力输送外。主要还是与核电站自身运行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轻水堆核电站运行时需要大量的冷却水在冷凝器中将汽轮机中排出的乏蒸汽冷却为凝结水。冷凝器中需要大量稳定的供水,靠近海水可以减少成本。另外,在事故工况下需要稳定的水来冷却,靠近水边可以在事故工况下较为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
日本的“3.11”福岛核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地震和海啸导致应急冷却系统故障,反应堆内冷却水平面一度下降,并导致堆芯裸露。冷却不足使燃料棒外壳温度超过锆-水反应极限温度,从而发生锆-水反应生成大量氢气,最终导致爆炸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此外,沿海一般都有持续的风力,有利于气体的扩散。内陆地区的放射性气体容易在当地积聚,造成核污染。
所以,无论是从经济、安全,还是环境等多个角度综合考量,把核电站建立在海边都是明智之举。
顺带再来科普下,被称为“双面刃核素”的放射性碘-131~
双面刃核素——放射性碘-131
碘-131是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主要放射性污染物之一,它会蓄积在人体甲状腺中造成甲状腺癌症高发,但正是甲状腺的这种蓄碘功能可以帮助医生治疗很多甲状腺疾病。
如果病人不幸罹患了甲状腺癌症,除了常规手术切除甲状腺外,还可以利用大剂量的碘-131对甲状腺进行放射治疗。病人摄入碘-131以后药物会迅速集中在甲状腺上杀死癌细胞,这使得甲状腺癌症拥有了90%以上的超高治愈率。
同样道理,甲亢病人也可以给予适当剂量的碘-131,杀死部分甲状腺细胞,恢复甲状腺内分泌功能。由于这种治疗方法痛苦小,见效快,因此被广泛使用。
但是使用碘-131治疗的同时也应该防止放射性碘-131污染。服碘后的病人应该严格的隔离,听从医护人员的管理。医护人员储存和操作放射性药物时要严格规范。在接触碘-131时,譬如做病房清洁工作、封装药物时要戴好活性炭口罩和乳胶手套,操作完成后应当注意检查自己是否有表面污染。要注意保持通风设施运行。
只有严格操作和管理,做好放射防护工作,才能用好碘-131这把双刃剑,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