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警惕!非“癌”似“癌”的胃间质瘤
今年40岁的王先生是一家企业的销售经理,平时工作忙碌,加班熬夜,三餐不定时,隔三岔五还需要陪同客户饮酒,可以说生活极其不规律。2020年底,王先生就因反复出现腹胀、恶心等胃部不适,来到医院胃肠疝外科专家门诊就诊。
医生在详细询问病情后,立即给予胃镜检查,提示“胃体部肿物,胃间质瘤考虑”。医生建议他需马上住院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而王先生却认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而且也不是胃癌,拒绝住院。最终在医生的耐心分析下,家人的“劝说”下入住了医院胃肠疝外科。
入院后进一步完善各检查,医生医疗团队在腹腔镜下为王先生施行了“胃间质瘤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为防止肿瘤复发,术后王先生还需长期服用治疗药物。
胃间质瘤(GIST)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种肿瘤,在所有胃肿瘤中仅占2%,但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所占比例约为60-70%,平均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10万至2/10万,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
胃间质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胃间质瘤不能简单地判定为良性或是恶性。短时间看,GIST 像是良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 GIST 都会出现恶性行为,如不断变大、发生转移、术后复发等。
因此,可以认为 GIST 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恶性潜能的高低由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病理结果来决定。恶性潜能越高,致死可能越大。
GIST虽然是一类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早期发现疾病,并争取手术切除,疾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并延长患者生命。即使发现时病情已较严重,甚至出现器官的转移,也不必过分担心,胃肠间质瘤目前存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等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多数患者能够在服药后病情得到缓解,甚至获得手术切除机会,并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胃间质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胃间质瘤发病机理较为明确,主要的是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导致。但胃间质瘤的病因还不明确,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如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等食物,或过多摄入食盐与之发生相关。另外,某些遗传疾病如Carney-Stratakis综合征、神经纤维瘤1型可能会增加患胃间质瘤的风险。
胃间质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可出现饱腹感、腹痛腹胀、贫血、大便变黑、呕吐、食欲降低和体重下降等表现。
那么如何做好胃间质瘤的预防保健呢?
首先,饮食上应宜鲜宜淡、宜软宜缓、宜少宜精、宜温宜洁。
其次,生活环境与习惯上应忌烟酒、勤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最后,积极治疗早期病变,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尤其当有胃部不舒服或年龄40周岁以上,建议行胃镜及腹部增强CT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