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绍兴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
||||||||
|
||||||||
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卫生健康现代化发展战略,对标“两个先行”“五个率先”,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康养”公共服务优享,着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深入实施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九大行动,高水平推进健康绍兴建设,高标准建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起点打造区域医学高地,奋力打造卫生健康现代化市域标杆,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聚焦“应急+常态”双提升,打造公共卫生安全市 (一)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深化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坚决“保健康、防重症”。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建立健全多跨协同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症候群、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系统,及时动态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及时发布通报疫情预警信息,有力处置聚集性疫情。分级分类开展健康服务,织密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护网,确保疫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二)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积极推进疾控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疾控网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流调、实验室检测和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强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进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附属医院二期)建设,市疾控中心实验楼力争年底竣工;实施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健全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学科建设,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机制,提升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和综合救治能力。 (三)持续发挥“疫苗守护”作用。以推进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60周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为重点,强化属地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责任,优化服务模式,规范接种服务,保障接种安全。持续推进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未感染人群新冠疫苗全程及第一剂次、第二剂次加强针接种和已感染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确保高标准完成流感疫苗接种民生实事任务和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疫苗接种工作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二、聚焦“名院+名科”双引擎,深化区域医学高地建设 (四)打造高能级平台。深化构建有序就医诊疗新格局,建立完善支持政策和考核机制,同质化推进四家省级医院绍兴院区建设,推动省人民医院越城医院开业运行,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委市共建”“市校合作”机制,加快推进龙头医院建设,谋划制定支持绍兴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高水平建好市人民医院“一院两区”,加快推进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分中心建设,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如期投入使用,启动市第七人民医院扩建。试点以眼科、口腔、骨科等专科医院联合共建的站前医疗综合体(Medical Mall)项目,推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市中医院及市口腔医院站前院区落地。推动市级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减少常见病多发病门诊服务,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提升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和高相对权重(RW)值病例占比。 (五)做强学科专科。建立专科建设长效机制,对标学科强基提质,制定出台绍兴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力争新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左右,建设7个左右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谋划建设新一轮市级医学重点学科30个以上,重点谋划绍兴市人民医院“一院两区”学科布局,争取与“国字号”医院在心脏、肝胆、肿瘤等10个重点学科开展对接合作。加大科研创新,加强成果转化,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100项以上。 (六)培优卫生人才。深化系统“千名硕博”全球引才活动,探索建立重点医学院校、重点医院常态化联系合作机制,推进重点院校绍籍名医回归工程,进一步加大“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年招聘各类卫生健康人才1000名以上。深化推进“名士之乡”英才计划2.0版,培育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左右,遴选拔尖人才和医坛新秀等市级特支计划人才40名左右。完善高层次紧缺人才“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才吸引力。 三、聚焦“国考+省考”双进位,推动系统集成改革先行 (七)持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全面落实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完善细化公立医院纾困、政府投入、医疗服务价格等政策,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开展公立医院“国考”进位晋级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力争“国考”A级以上保持4个以上、绍兴市人民医院重返A+,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返第一方阵。 (八)加快建设高水平县级医院。以“千县工程”为抓手,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充分发挥县级三甲医院的示范效应,实施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七大行动”,着力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强化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和专病中心能力提升。县级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三四级手术占比、重点病种专科能力逐年提升,全力推动县级医院争创国家县级强院、省级三甲医院。 (九)全面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坚持传承创新一体推进、一体示范,实施中医医院强院工程,启用“越医博物馆”,加强中医药经典研究,丰富“绍派伤寒”区域联盟发展,打造一个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医医疗中心。深化中医药综合能力建设,力争再增1家三级甲等公立中医医院。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升级“示范”行动,实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1名以上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十)擦亮基层卫生改革金名片。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意见,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清单化推动关键要素落地见效。实施乡村医疗服务优质共享改革,加强“村医网底”建设,加大“订单式”村医培养,新建规范化村卫生室(服务站)40个以上,实现“15-20分钟医疗服务圈”行政村全覆盖,建设标准化急救点20个,全面夯实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推动与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现代化社区建设协同发展,推进乡村(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打造绍兴样板。 四、聚焦“均衡+普惠”双目标,推进全民全程健康促进提质 (十一)高水平推进健康建设。深入贯彻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扎实推进健康绍兴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创新建立国卫城市和文明城市复审联动机制,拓展健康影响评价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强化社会动员,常态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向健康治理转变,实现健康县区建设全覆盖,积极打造健康影响评价省级示范样板。 (十二)打响“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品牌。深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推进生育支持政策出台,编印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导则,实施托育机构等级评定,扩面增项优生优育健康服务,深化“智慧托育云”应用,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全市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个。全面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全力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培育,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约合作全覆盖,每千名老年人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数达5张。 (十三)高质量实施惠民项目。持续实施肺癌、大肠癌等筛查项目以及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接种等疾病预防工程,推进乡村医疗急救建设工程、“放心托安心育”普惠服务提升工程等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推动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俱优,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五、聚焦“医改+数改”双变革,加强数字健康高地建设 (十四)数字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共用,采取市级+基层、行政+医院、医+防的集团战术,加快医疗、服务、管理全面智慧化的未来医院建设,完成5G+急诊救治、5G+远程诊断、5G+医院管理三个方向的5G前沿技术应用国家试点,推广5G+AI区域影像人工智能及远程诊断、远程康复和远程示教等,推进医院电子病历5级与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加快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新动力。 (十五)全力打造最佳应用。贯通落实省级重大应用,延伸扩面医疗机构数字化改革。对标部门多跨协同,深化建设校健康、5G+云急救、智慧托育云、银龄通等重点多跨场景应用,拓展绍兴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应用,争取建成1-2个市级优秀案例。 (十六)促进医改和数改融合发展。深化医改区域画像和医院画像,强化公立医院核心数据的总结分析、整体画像,实现费用科学控制、收入结构优化、支出结构优化、收支平衡、满意度提高。数字赋能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向院前院后延伸,全科服务向社区向家庭延伸,探索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智慧健康站建设,居民健康诉求在线化、智能化响应。 六、聚焦“党建+业务”双促进,强化系统党建引领保障 (十七)深化系统党建厚度。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化实施“院科两优、德医双强”工程,构建以公立医院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清廉建设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打造一批标杆医院。实施“服务提升年”活动,搭建“党建+”晒比平台,建立“月汇报、季赛比、年考核”工作机制,激励系统各级党组织争先进位。推进内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选树培育一批清廉医院建设范例。全面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树立健康宣传品牌,强化正面宣传,凝聚系统队伍奋进力量。 (十八)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卫健铁军。选优配强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强化班子政治建设,发挥班子引领作用。制定出台年轻干部中长期培养规划,分层分类建立医疗卫生“5511”人才库,举办年轻干部成长训练营,提升培养精准度有效性。实施“管理培训在新加坡,服务培训在台湾,技术培训在欧美”培养模式,采取赴省级及以上医院进修学习、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和外引优秀管理人才等方式,储备、培养和使用一批既懂业务又会管理的年轻化复合型人才。 (十九)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建立健全“除险保安”长效机制,加快提升系统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医院消防建设和民营医院安全“两个提升年”活动,推进医院“四联三防”建设,市级和各区、县(市)分别建成一家智慧消防示范单位,6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反恐重点目标标准化建设。 (二十)全力护航亚运会保障。健全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组织体系,优化设置定点医院、场馆医疗点,做好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监管等保障工作。组织开展比赛场馆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强化全过程风险防范,确保不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