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当前位置:首页 |
|
肥胖症诊疗需迈向多学科协作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系统性阐述肥胖症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定义、诊断、评估、治疗方式以及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诊疗指南》提出多学科诊疗这一理念和模式,为肥胖症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同质化的诊疗方案,将有力提升肥胖症诊疗效果。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肥胖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肥胖导致的医疗卫生费用给我国卫生保健体系造成沉重负担,肥胖症防治刻不容缓。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实施方案》和《诊疗指南》的相继出台,推动我国肥胖症诊疗服务发展驶入快车道。
由于肥胖症病因复杂,且常常合并多种相关疾病,对于肥胖症的诊疗应当积极提倡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综合运用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干预手段。多学科协作诊疗,让肥胖症患者在选择就诊科室时有了更明确的选择,也可规避不同学科的治疗手段之间存在矛盾或冲突的问题,让肥胖症患者得到“一站式”全面管理。
然而,当前我国肥胖症诊疗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多学科协作诊疗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多学科分工合作是目前的关键难点。虽然部分医疗机构已在积极建设肥胖症诊疗中心/门诊,但仍处于建设初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国内20%的公立医院建立了减重中心/门诊,其中75%为减重门诊,内分泌科主导的减重中心是目前的主流形式。
为将多学科协作诊疗落到实处,需要充分调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力量。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学科种类较多,可通过建立肥胖症防治中心或建立健全多学科协作机制,有效整合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等医疗资源。这也意味着,应尽快破解多学科协作诊疗面临的制约因素,比如由哪个科室主导,多个科室间如何进行绩效分配,肥胖症诊疗服务的具体收费与医保支付,医务人员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化、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的能力等。积极完善相关政策、采取相应举措,让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意愿、有能力投入到肥胖症诊疗中,也应同步推进。
肥胖症患者需要长期进行体重管理,因此,还应积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家庭医生团队最贴近患者生活,可以将肥胖症患者的筛查评估、初步诊疗、科学用药指导与长期随访管理纳入家庭医生服务范围,实现动态、精准管理;针对不适合在基层诊疗的患者,要及时将其转诊至上级医院。同时,基层还可以通过开展肥胖症防治知识科普,让居民自觉做好体重管理,预防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