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当前位置:首页 |
|
一种你爱吃的食物,正在悄悄伤肝(不是喝酒)
喝酒伤肝,你大概率听说过。但近几年,一种与酒精关系不大的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在悄悄攀升。2019 年最新数据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全球爆发人数最多的肝脏慢性疾病。中国的患病率超 29%,也就是说,将近 1/3 的中国人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如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
非酒精性脂肪肝具体的发病机制还在研究中,目前已知比较明确的风险因素是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不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分子:果糖。糖吃多了有害健康,果糖的危害可能更大。果糖是糖的一种,存在于很多天然食物中,比如水果、蜂蜜等。上世纪 70 年代,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出的人造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浆”问世。因为成本比蔗糖便宜,甜度是蔗糖的 1.7 倍,被广泛用到加工食品中,比如烘焙食物、软饮料等,人类才开始了大量吃果糖的生活。2013 年《肝脏病学》(J Hepatol)一项研究发现,高果糖玉米糖浆软饮料消费量的增加,和美国脂肪肝人群数量爆炸性增长成正比。这让科学家们产生了疑问:高果糖糖浆和脂肪肝有关系吗?果糖很特殊吗?答案可能是肯定的。《自然 - 代谢》(Nature Metabolism)8 月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果糖在增加“肝脏脂肪”方面的功效明显比葡萄糖要强 2~3倍。研究人员模拟了美国青少年的相对果糖摄入量,给两组实验小鼠分别喂了同样热量的果糖饲料和玉米淀粉饲料(玉米淀粉会在肠道内分解成葡萄糖被吸收)。5 个月后发现:果糖组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水平是玉米淀粉组的 3 倍,并且出现了纤维组织。更令人担忧的是,“纤维组织增生”一般认为是肝硬化的开始。此前,2015 年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JCEM)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摄入同样热量的食物,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高果糖饮食会在 9 天内使肝脏脂肪大幅增加 37%。
有人可能会好奇,甜甜的果糖,为什么会对肝脏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果糖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过程中没有酶起专门的限速作用,会累积大量的中间产物,进而转化为脂肪。过量摄入果糖,会引起脂肪在肝脏沉积,最终发展为脂肪肝和其他代谢疾病。 果糖经过肠道时也起到破坏作用,摄入过量果糖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通过血液循环增加了使肝脏合成脂肪的酶,加速脂质在肝脏的沉积。食用过量果糖还会刺激肝脂肪变性,与肠壁屏障恶化等危险因素结合时,会引起脂肪性肝炎。而且,果糖吃下去没有饱腹感,吃多了也不会像喝多了酒一样难受、会吐,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吃过量了,在不知不觉间让伤害更严重。一项针对确诊脂肪肝患者的饮食调查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每天的果糖摄入量是健康人的 2~3 倍左右。除了伤肝,过量摄入果糖的其他危害也被研究人员逐渐揭露出来:例如使尿酸水平升高,增加痛风风险;使胰岛素敏感度下降,增加高血糖甚至 2 型糖尿病的风险等。虽然关于果糖的危害,科学家们还有很多问题要去探索。但既然已经发现它是个隐藏的危险分子,那还是建议要合理摄入(少吃点)果糖。看到这里,可能不少人会担心:水果中就有果糖,难道连水果都不能吃了吗?当然不是。在提到果糖伤肝等危害时,有一个明确限定:过量。正常摄入一定范围内的果糖是安全的,产生危害的原因是:吃得太多!那吃多少,怎么吃,才能放心呢?水果,每天吃 200~350 克。天然水果中除了有果糖,还含有膳食纤维,可以延缓果糖入血的速度,预防肝脏伤害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吃 200~350 克水果,放心,不会超标。多数常见水果,果糖含量没有特别高。水果榨成汁后,果糖被集中了,膳食纤维被扔掉了,吸收率噌噌上升,简直就是在喝糖水。举个例子,500 克橙子里面含有约 11 克果糖,要啃半天,还很容易饱肚子。但市售的一瓶 500 毫升的橙汁饮料里,大约含有 20 克果糖,几口就能喝完了。用果汁代替水果,喝下去的果糖,简直不要太多哦。常见的添加了高果糖的加工食品主要有:碳酸饮料、能量饮料、预包装面包、饼干、点心、调味料……一个简单的方法:凡是看到配料表上的“果葡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葡萄糖异构糖浆”,就意味着食品中添加果糖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通常是果糖、葡萄糖、蔗糖,而蔗糖在经过消化后,也会产生果糖。以普通可乐为例,它的果糖含量为 5.8 克 / 100 克,看起来并不多,但一瓶可乐为 500 毫升,轻轻松松就把近 30 克果糖喝下去了。如果再算上蔗糖水解之后的葡萄糖……那一天的糖摄入量早超标了,对肝脏产生的负担可不小。果糖用甜蜜,给人类设下了一个危险的健康陷阱。快提醒还不知情的小伙伴:少吃含果糖、蔗糖的加工食品。如果实在要吃,记得买小份、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