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

病媒生物防制

当前位置:首页
> 单位子网站 > 疾病控制(卫生监督) > 疾病控制 > 病媒生物防制

国家相册 | 那时“除四害”的故事,新时代的健康卫生

发布时间:2024-02-28 11:35   发布人:虫虫科学咖啡馆   阅读数:   来源: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科
分享:

可知道60多年前,

人们为了健康卫生要和什么作斗争?

翻开本期《国家相册》

听听那时“除四害”的故事

与病害斗争、与自然相处,

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四害”范围的变化

关于“四害”一词,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以后,即迅速广泛流传;在预防医学领域,“四害”最初包括:鼠、蚊、蝇和麻雀,几年后改为鼠、蚊、蝇和臭虫以及蟑螂。可见,从一开始,治理的矛头所指就随着情况的改变而调整,并非一成不变。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和要求的提高,公众普遍不满足于仅仅控制这4种有害生物,而要求根据当地的情况,适当扩大有害生物的控制范围,完全顺理成章,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具体情况,“病媒生物”的种类不强求全国一致,容许因地制宜,各地有所不同。

至于过去常用的“除”,虽然通俗、简洁,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甚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因为,“除”的指导思想为彻底清除,甚至赶尽杀绝,因而一次又一次地开展药物杀灭活动;可是,由于这不符合生物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而未尽,灭而不绝。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必须顺应自然规律,防治结合,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达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新时代媒介生物传染病形势

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可以归纳为“10+10+X”, 即法定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10种,非法定报告该类疾病10种,还有X种其他该类新发疾病尚不确定其发病和流行规模。

“10+10+X”

10种法定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包括:

甲类中的鼠疫1种,乙类中的HFRS、乙脑、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疟疾6种,丙类中的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和丝虫病3种。

非法定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包括:

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莱姆病、巴尔通体病、土拉菌病、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新布尼亚病毒病和基孔肯雅热10种。

X .......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7年我国消除了淋巴丝虫病并维持消除状态。2017年起,我国已无疟疾本地病例,上海、江西、浙江、广东和江苏省(直辖市)已通过国家消除疟疾评估。我国确定了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目标。部分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水平出现较大幅度降低,如SFTS和,鼠疫和黑热病处于控制暴发阶段。然而,近年来,登革热暴发范围不断北扩,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染病不断输入。

我国媒介传染病的现状

根据WHO“全球病媒控制对策2017-2030”,全球80%的人口处于一种或多种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风险,17%的全球传染病负担是由媒介生物传染病造成的,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媒介生物传染病。当前,全球新发和再发媒介生物传染病异常活跃,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存在新发和再发及输入和本地暴发的双重风险和负担(简称“双重风险和负担”),且形势日趋严峻。

PART

01

伊蚊

    • 基孔肯雅

    • 登革热

    • 淋巴丝虫病

    • 裂谷热

    • 黄热病

    • 寨卡

全球登革热疫情显著上升,登革热病例过去50年增加了30倍,世界人口40%以上面临罹患登革热的风险。

  • 2013年我国本地登革热疫情扩散到河南省许昌市

  • 2014年我国登革热大暴发达到1989年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以来最高水平;2017年山东省济宁市出现了本地暴发

  • 2018年湖南省成为新的本地暴发省份

尽管我国尚未明确形成登革热本地循环,但未来我国登革热输入病例将会长期持续存在,特别是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边境口岸和人员往来较多的地区。未来不同气候环境下,登革热风险范围将会向西、北扩展,风险县(区)数量、面积和人口数将大幅增加。

全球基孔肯雅热主要在非洲、南美和东南亚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我国广东省东莞市和浙江省衢州市曾发生输入基孔肯雅热引起的本地病例。寨卡病毒病曾一度引起全球关注,WHO于2016年2月1日宣布寨卡病毒和小头症是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自2016年起连续3年出现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此外,我国也曾于2016年发生11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和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按蚊

    • 疟疾

    • 淋巴丝虫病

全球疟疾形势依然严峻。根据“世界疟疾报告2018”,2017年全球疟疾造成2.19亿病例,43.5万例死亡。2015-2017年数据显示,该时期内全球疟疾病例数并未呈现显著下降。我国自2010年启动“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起,本地疟疾病例构成比逐年降低,2017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病例,但输入性疟疾比例逐年增加。当前,中国疟疾处于从控制走向消除的关键历史时期,来源于非洲和东南亚等地的输入性疟疾是对我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严峻挑战。

库蚊

    • 日本脑炎

    • 淋巴丝虫病

    • 西尼罗河热

西尼罗热和乙脑(日本脑炎)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库蚊传播疾病。西尼罗热在非洲、北美和欧洲广泛流行,亚洲主要流行国家包括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当前,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广泛存在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 pipiens),并且发现了蚊媒、人群感染证据。但我国尖音库蚊分布区尚无系统调查,亟待进一步研究确定重点风险区。24个国家存在乙脑流行,30多亿人存在感染风险。乙脑是我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其流行区主要集中于云南、贵州、重庆和四川省(直辖市)等西南省份。但近年来,以陕西、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及东北局部发生小规模成人乙脑暴发,成为新的防控热点。

PART

02

  • 鼠疫

  • 肾综合征出血热

  • 钩端螺旋体病

  • 等.....

主要包括鼠疫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等。当前,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鼠疫得到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鼠疫是我国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俗称“1号病”,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有效控制下,该病现已达到接近消除状态,近年人间病例偶发和散发,甚至2018年我国已无鼠疫病例报告。但我国鼠疫疫源地依然高度活跃,持续预防人间感染成为新常态。另一种鼠传疾病HFRS是我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近10年来我国HFRS报告病例数不断下降,近3年保持在1.1万例左右,发病率<1/10万,年度死亡人数控制在100例以内。

PART

03

  •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 莱姆病

  • 立克次体病(斑疹热和Q热)

  • 蜱传脑炎

  • 蜱媒回归热

  • 兔热病

  •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为欧洲、亚洲和非洲广泛存在的蜱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国内因首先在新疆巴楚县被发现而被命名为“新疆出血热”。我国蜱传脑炎高发区集中分布在东北林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和吉林省。作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SFTS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近年来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县(区)数不断增加。莱姆病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尤其以欧美地区最多。我国1986年开始研究莱姆病以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至少在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人群感染,且自然疫源地几乎覆盖我国所有山林地区。

PART

04

其他

  • 利什曼病

  • 白蛉热

  • 非洲锥虫病(昏睡病)

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锥蝽传播的美洲锥虫病、舌蝇传播的非洲锥虫病(昏睡病)和恙螨传播的等,已成为新的公共卫生关注热点。利什曼病多发于地中海国家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皮肤利什曼病最为常见。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和中非,中东、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及美洲等。我国近年黑热病年度病例数为200例左右,新疆、甘肃和四川省出现明显回升,陕西、山西和河北省也有散发病例。广泛流行于亚太沿岸地带,我国是重点疫区之一,近年来其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流行强度不断增强。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18个国家,多发生于美洲局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口流动频率的增加,这一疾病有向世界各地扩散的趋势。非洲锥虫病,又称“昏睡症”,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36个国家,每年报告2000多例。我国近年来已发现3例输入性病例。此外,蚤传播的立克次体病,虱传播的伤寒和虱传回归热,黑蝇传播的盘尾丝虫病(河盲症)等,也应引起广泛关注。

垃圾分类是一种“时尚”

- 垃圾分类 -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在有害生物防制的环境治理(根源)措施里,垃圾分类是非常重要措施,尤其对于蝇类等飞虫的控制而言效果不言而喻。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对于从事有害生物防制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很有必要知道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容,并将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传递给客户,从而更有效做好有害生物防制。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上海市生活垃圾实行“四分类”标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

垃圾分类区分视频版

PART

01

有害垃圾

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零星废弃物,单位集中产生的除外。主要包括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桶等。

PART

02

可回收垃圾

指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织物等。

PART

03

湿垃圾

指易腐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包括剩菜剩饭、瓜皮果核、花卉绿植、肉类碎骨、过期食品、餐厨垃圾等。

PART

04

干垃圾

指除有害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分类容器设置要求和投放规范

PART

01

居住小区

居民家庭日常设置湿垃圾和干垃圾两类。住宅小区应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投放点,至少设置一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分类收集容器;在垃圾箱房和小压站等生活垃圾收集点做好分类收集和分类收运对接。

小区集中投放点 / 垃圾箱房 / 小压站

PART

02

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设置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有大型活动、赛事时,可根据需要,在就餐场所增设湿垃圾收集容器,并细化可回收物分类容器。可回收物可细分为废塑料、废金属和废纸张等。分类投放应尽量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污染,轻投轻放。塑料杯、饮料垃圾应清空内容物;立体包装物应压扁投放。

“垃圾分类”时代,

空气更好,环境更美。

除害防病,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