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防制
当前位置:首页 |
|
科普丨它的“后半生”,飘来“一抹红”
又见:蚊子
“夜不能寐”
蚊子,昆虫纲双翅目蚊科,两对翅膀,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一般蚊虫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数百次左右,所以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嗡嗡”的声音其实不是吸血前的“叫嚣”,而是翅膀的振动。
夜晚入睡,蚊子让我们最反感的是:“嗡嗡声”和“痒”,
夜不能寐的时刻,也不再遥远
又要到一年蚊归时!
蚊归来
动画版《早春灭蚊虫,夏日享宁静》上映了!
越冬复苏的淡色库蚊,“按捺不住”
已经开始吸血产卵
还有白纹伊蚊
也“一键复苏”
出品
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蚊子叫得上名字就有3500多种,与人类密切接触主要属于按蚊、库蚊和伊蚊三大门派,三大门派的“相貌”,“地盘”,“活动时间”等各不相同,可谓“三足鼎立”。
上海地区的主要蚊种
第一门派:噪声“战斗机”库蚊
库蚊,体多呈黄棕色,翅上无花斑,触须短,触角与口器近等长,刺吸式口器。多躲在室内黑暗、温暖、潮湿处越冬。雌蚊傍晚或夜间吸取人、畜的血。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国内常见的是淡色库蚊。
居民家庭的“常住人口”,平时躲在暗处,晚上有了灯光出来,室内或住室附近活动,晚上“嗡嗡”的声音骚扰人睡眠,名副其实的噪声“战斗机”。
“春季复苏”: 早春日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激活”越冬蚊虫。“虚弱”的淡色库蚊迫不及待寻找目标物吸血。吸血后,在营养物质“滋润”下,卵巢会快速发育,一旦成熟后就会寻找水源产卵。气温进一步升高,卵孵化出幼虫,幼虫经过一次次的蜕皮,幼虫个头不停长大,从一龄到四龄幼虫,最后发育成蛹,蛹羽化为成蚊飞出水面。
“孳生习性”:主要孳生在居民家庭附近中小型积水,特别偏好污水。如城市里的污水池、臭水沟、雨水井积水、下水道积水、浇花用的肥水缸、 坑洼积水等。
“发现卵块”:根据疾控监测结果显示,在气象学意义入春时间附近,在居民家庭附近积水中会发现蚊虫卵块,这也意味着淡色库蚊活动全面开始。
“活动月份”:3月中下旬起开始活动,一般7月份会达到高峰。
第二门派:“颜值派吸血鬼” 伊蚊
伊蚊,中小型黑色蚊种,且有白色斑纹,蚊子界的“颜值派”。喜欢在白天,阴凉的地方如绿化带,草地等活动,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波里尼西亚伊蚊、盾纹伊蚊和中斑伊蚊等。上海主要的伊蚊品种是白纹伊蚊,俗称”花椒蚊子“,是登革热等蚊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近年来白纹伊蚊“抢地盘”霸道,种群数量持续上升,活动范围持续扩大。
白纹伊蚊厉害之处在于咬人准、狠、痒、痛,一咬一个“红包”,无论人在运动还是静止,隔着衣服、袜子它也照样能吸血。吸血时,分泌的防止血液凝结的抗凝物质随之注射到人体内,因此过敏起跑,奇痒难耐,妥妥的“吸血鬼”。
“春季复苏”:以卵粒越冬,等待着早春温度回升和积水到来,一旦条件合适,卵粒就会解除滞育、继续发育,孵化为幼虫,从一龄到四龄幼虫,发育成蛹,羽化为成蚊。
“孳生习性”:主要孳生各种小型积水容器如缸、罐,树洞和废旧轮胎等。根据上海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抢地盘”严重,地面排水系统如雨水井及检查井积水等也可成为其孳生地。
“发现卵粒”:卵粒主要是黏附在各种小型积水容器如缸、罐,树洞,废旧轮胎内壁等,即使这些容器中没有积水,卵粒也能存活。
“活动月份”:4月中下旬起。
白纹伊蚊是重要的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近年来对白纹伊蚊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第三门派:“稻田守望者”按蚊
按蚊,体多呈灰色,持有黑白花斑,刺吸式口器。静止时腹部翘起,与停落面成30~45度斜角。雌虫吸取人、畜的血,但偏向牛、马等大家畜血液,传播疟疾等。又称疟蚊。上海本地按蚊种类主要是中华按蚊,近年来随着孳生场所的减少,中华按蚊种群数量下降。
中华按蚊是中国记述最早和研究最广的蚊虫,雌蚊兼吸人血和动物血,夜间吸血,黄昏和黎明出现两个刺叮高峰,是家野两栖蚊种,白天在室外或畜舍栖息,人居内较少。
“春季复苏”: 中华按蚊越冬以成蚊形态,以滞育(主要是浅滞育)和静止两种方式。当早春日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会“一键”激活越冬中华按蚊,未吸血静止蚊飞离越冬场所进入人畜舍寻找血源吸血。吸血后,在营养物质“滋润”下,卵巢会快速发育,一旦成熟后就会寻找水源产卵。
“孳生习性”:主要孳生在稻田,但也广泛地在沼泽、芦苇塘、湖滨、沟渠、池塘积水等环境中生长。
“发现卵粒”:卵粒主要发现在常见孳生场所的水面。
“活动月份”:3月中下旬起。
3月春已至,蚊归来。通过科普教育宣传,提升居民的虫害控制意识,坚持环境治理,清除蚊虫的孳生地,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物,注重雨水井、集水井等固定孳生地的控制,环境整治和专业消杀相结合,发动居民,齐动手,早春灭蚊虫,夏日享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