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

病媒生物防制

当前位置:首页
> 单位子网站 > 疾病控制(卫生监督) > 疾病控制 > 病媒生物防制

踏青要小心,严重可致命!千万别被咬!

发布时间:2025-04-18 10:13   发布人:宁波疾控   阅读数:   来源: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科
分享:

随着天气转暖,露营、徒步等户外活动增多,蜱虫叮咬、蛇咬伤也将进入高发期。

一、蜱虫有什么危害?

蜱虫常藏身草丛、灌木丛,吸血前只有芝麻粒大小,吸血后,可呈黄豆大小,且吸血时释放麻醉物质,不易察觉。

蜱虫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种类数量繁多,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宿主动物分布广泛。“夺命蜱”主要危害是通过其体内携带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大别班达病毒”让人体感染一种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疾病。一旦染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查血常规检测提示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进行性减少,部分患者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农民、护林员、野外作业者、儿童及宠物主人需格外警惕。

(一)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户外防护“三件套”:

1.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脚、袖口,避免皮肤暴露。

2.喷驱虫剂: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

3.选浅色衣物:便于发现附着的蜱虫。

活动后“三检查”:

1.查身体:重点检查腋窝、耳后、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以及裸露在外的皮肤,观察有没有新增的“小黑点”,以避免蜱虫藏匿。

2.查衣物:抖落外衣,高温清洗(>60℃)或烘干杀灭蜱虫。

3.查宠物:遛狗后检查宠物毛发,使用防蜱项圈或药物。

(二)被叮咬了怎么办?

错误做法:拍打、硬拔、火烧!易导致蜱虫口器残留,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操作:

1.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

2.消毒伤口:用碘伏或酒精擦拭,保留蜱虫尸体(就医时供检测)。

3.观察症状:若出现发热、皮疹、乏力等,立即就医并告知蜱虫叮咬史。

【特别提示】

1.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野餐时使用防潮垫。

2.在山区、森林活动后,建议洗澡并全身检查。

3.宠物定期驱虫,避免成为蜱虫“搬运工”。

二、如何防蛇咬伤?

请避免裸露皮肤,避免走入草丛深处!还可以准备一根小木棍,采用“打草惊蛇”的办法,边打边通过,夜间出行携带手电筒。

如果被蛇咬伤,如何处理?

切忌乱动,认清蛇:

被蛇咬了之后,保持冷静,切忌慌张奔跑,以免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毒素扩散;尽量记住蛇的外形特征,或用手机拍下蛇照片,如没能看清,也无须过度担心,医生可通过咬伤部位的局部症状,或者检测咬伤部位的渗液予以辨认。

固定绑扎,快冲洗:

用绷带(最好是弹力绷带)在患肢进行绑扎,减缓蛇毒的扩散。同时用夹板或树枝对伤肢进行固定;反复用清水冲洗伤口,以减少伤口残留的蛇毒。

快速就医,勿犹豫!

可拨打120,或者用交通工具运送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