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我市持续推进医疗服务改革 打造全链条健康服务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8-19  10:39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打印 信息来源:宣传教育处
分享: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今年以来,绍兴市卫生健康系统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推出连续医疗服务改革工程八大举措,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让医师节的温暖更多融入到对百姓日常的健康守护中。

“转诊一键联”畅通基层就医渠道

“原本以为转院要重新做检查、排队等床位,没想到卫生院医生在电脑上点几下,人民医院就接收入院了。”前不久,诸暨市安华镇76岁的吴奶奶因肺炎在诸暨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安华分院(安华镇中心卫生院)治疗,但症状无明显好转,需要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分院医生通过区域双向转诊平台一键发起上转申请。诸暨市人民医院医生即时调阅她的前期诊疗信息,当天就确认收治,一周后吴奶奶病情平稳,为方便家属照顾,又顺利下转回分院接受康复治疗。

这背后,是绍兴市对双向转诊平台的完善升级。目前,该平台已嵌入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HIS(住院管理系统),剩余号源实时更新,能够实现转诊流程“一键发起”,检查数据“一网共享”,诊疗信息“一屏通览”。平台升级、服务跟上,二级以上医院设专门转诊服务岗,预约转诊患者可享“优先就诊、优先住院”。上级医院主动为术后恢复期、急危重症稳定期患者提供下转服务,通过远程会诊、联合查房等方式指导后续治疗,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从口号变成现实。

“心电村里做”提升基层医疗能力

今年6月,柯桥区柯岩街道路南社区卫生服务站新添置了数字心电仪。今年60岁的居民张阿姨前不久突发心悸,赶忙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检查,做完心电图检查后,数据实时上传至柯桥区中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不到10分钟就收到了专业诊断报告。“我一直有心脏病,常常需要复查,家门口就能做检查,我们安心多了。”张阿姨不停地点赞。

这是我市建设县域心电远程诊断一体化工程的成果之一。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在政府办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增1368台数字心电仪,并接入区域心电诊断中心,实现村社全覆盖,并建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工作模式。同时,不断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我们的医生经过系统培训后,已能独立完成心电图检查操作,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路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用药智能审”守护医院用药安全

系统审核提示后,即刻推送到审核药师端口,药师马上进行判断,并拦截药方……日前,在诸暨市中医医院,药师陈超林借助智能审方系统,成功拦截了一例潜在高风险处方。

据了解,诸暨市中医医院构建的“智能预警—事前审方—药师复核”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电子处方的智能化管控。该系统上线以来已累计审核处方逾18万份,显著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能力和用药安全防线。

今年我市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审方中心全覆盖,建立“基层开方、中心审方、质控同质”的工作机制。构建处方审核中心信息化系统,实现电子处方实时传输、智能审核、结果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对基层医务人员,定期开展药学培训,提升合理用药能力。对患者,推送个性化用药指导,真正实现从开方到服药的全流程监管。

“血透不出县”缓解患者奔波之苦

现在骑车不到10分钟就能做血透!”嵊州市妇保院的血液净化中心投入使用后,患者俞师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血透服务,嵊州市妇保院血液净化中心配备先进设备,医护团队均在嵊州市血液透析质控中心和省级医院进行规范的专科培训后上岗。每周一到周四还有省级专家驻点,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针对部分县域血透资源分布欠均衡的问题,今年我市在人口较多或血透患者较多的中心乡镇建设血透副中心,升级改造血液透析室设施设备,并强化人员培训,确保医师、护士100%持证上岗。同时建立完善的血透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培训指导,确保血透中心的服务质量同质化,既满足患者“就近治疗”需求,又通过标准化管理确保服务质量,让血透不再是“长途跋涉的煎熬”。

“肿瘤全程管”全周期健康管理

“张大爷常年吸烟,2年多没有进行胸部CT检查,在筛查中我们发现他是肺癌高危人群重点关注对象。”上虞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随即通知张大爷到分院进行胸部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实性结节,符合疑似肺癌上转条件,分院立即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将患者上转至总院心胸外科。入院后医院对张大爷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辅助化疗。“我们将组织肺癌连续性医疗服务专家组会诊讨论后续治疗方案,对该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该负责人说。

上虞人民医院集中多学科力量,全力打造全流程智能化一站式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对肿瘤诊治进行慢病化、规范化、全流程管理。该院今年成立了12个专病中心,其中9个中心与肿瘤诊治相关,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服务。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肿瘤精准防治体系建设,提升早诊早治水平和规范诊疗能力,我市推动三级医院依托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对肿瘤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宣教、筛查、早期诊断、多学科治疗及康复一体化管理,构建“社区—医院—社区”的防治网络。目前已选择部分癌种试点,组建区域单瘤种防治网络或专科联盟,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保障肿瘤诊治服务全程化、同质化。

“门诊有温度” 暖心服务见真情

“您好,您的牙齿哪里不舒服?”前不久,绍兴市口腔医院全流程陪诊人员蒋九斤注意到一名比着手语的患者,主动迎上前,打开智能手语在线翻译系统,呼叫在线手语翻译员。另一端的翻译员迅速将她的话转化为手语,一番沟通下来,陪诊人员已清楚患者就医诉求,并随身携带“翻译官”,陪同患者完成挂号、就诊、检查等就医全过程。就诊结束后,患者连连竖起大拇指表达满意和感谢。

不少细心的患者发现,在绍兴就医,门诊越来越有温度了。近年来,我市医疗机构从细节入手升级门诊服务:优化标识标牌,确保指向清晰;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试点“老年驿站”,候诊区提供网络、阅读、充电等服务;二级以上医院推行“普通门诊不限号”“诊间加号”,开设晨间、延时、午间门诊,满足不同患者需求;增设高血压、更年期等特色专病门诊和肿瘤早筛等多学科诊疗,落实首诊负责制,为疑难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为行动不便者提供陪诊服务,推广文明用语等。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改进,让就医体验更加温暖贴心。

“住院无陪护” 减轻家属负担

多亏了有这么好的护理员,让我们倍感安心。”日前,绍兴市人民医院收到患者家属林女士写来的感谢信,林女士的母亲陈阿姨之前在神经外科“免陪照护服务”病区就诊,经过医护人员严谨细致地治疗、护理,护理员们日复一日地精心陪护,顺利康复出院。

当前,很多患者住院陪护面临家属没时间陪、护工收费贵、专业性不足等难题,“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现象普遍存在。自去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免陪照护病房建设,以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为目标,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服务增值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减轻患者负担,提升诊疗便捷性。今年,全市三级医院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内、外科各两个以上病区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面,目前全市免陪照护病床数量达到3000张。

此外,今年5月,浙江省医疗护理员培训基地在我市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有两批67名护理员持证上岗,“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让我的照护技术更加专业,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今年54岁的彭桂花经过培训后在绍兴市人民医院顺利上岗。这项改革既减轻了患者家属的陪护负担,又满足了患者的专业照护需求。

“急救加速度”生命防线更牢固

近日,家住新昌县回山镇高湾村70岁的梁大伯上山干活时突发胸痛,拨打120后,短短10多分钟就被接上了急救车,顺利送往县级医院。“多亏有急救基层站点,让老爷子这么快得到救护。”梁大爷家属感激地说。据了解,回山镇面积大、人口分布分散,距离县城超30公里,在两年前回山急救站点建成前,最近的急救站点至少需要40分钟才能到达。目前该站点已累计出车474次,并和上级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成功处置了心肌梗塞等危重症案例。

在提升急救效率方面,我市全面布局:建成城市“10分钟急救圈”,农村“13分钟急救圈”,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深化“车前急救”机制,调度员可与报警人视频交流,指导现场急救;针对70周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15.3万条数据的“120生命绿卡”数据库,整合健康信息,提高响应速度;全市全面开通非急救转运96120呼叫热线,已累计服务患者5500余人次,让急救更高效、转运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