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 单位子网站 > 疾病控制(卫生监督) > 疾病控制 > 免疫规划 |
乙肝妈妈也能生下健康宝宝!阻断母婴传播,这些关键措施一定要知道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母婴传播仍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占儿童期感染乙肝病毒的 90% 左右。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2年发布了《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保护感染妇女及所生儿童合法权益”,其中就包含感染者的生育权及终止妊娠自主选择权,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孕育后代。
然而,在满怀期待地迎来新生命的同时,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同时最担忧的问题莫过于“宝宝会不会被传染”。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乙肝母婴阻断已成为一项成熟且有效的干预措施。这其中就包括但现代医学已让高效阻断成为现实,规范干预下,成功率接近100%,通过科学规范的阻断流程,绝大多数乙肝妈妈同样可以孕育出健康的宝宝。即使母亲携带高病毒量,科学管理也能将风险降至接近零。
一、母婴传播风险因素
1. 母体乙肝病毒载量与母婴传播感染率正相关
母体血清病毒载量是母婴传播危险因素之一。当母体内的病毒载量增加,预防接种的失败率也会相应提升。
2. HBeAg状态对风险的影响
HBeAg阳性(大三阳):病毒载量通常更高,传播风险显著增加;HBeAg阴性(小三阳):仍存在传播风险。
二、全程阻断方案:
孕前、孕中、产后三阶段守护
1. 孕前准备:根据母体感染状况定策略
所有HBsAg阳性备孕的准妈妈,应加测HBV-DNA与肝功能;正在干扰素治疗者需停药6个月再妊娠;正在口服抗病毒药者,可换用替诺福韦酯(TDF),稳定6个月后妊娠。
2. 孕期管理: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突破
对病毒载量≥2×10⁵ IU/ml或HBV DNA检测不可获得但HBeAg阳性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于孕28周启动抗病毒治疗;如病毒载量≥2×109 IU/ml,应在医生指导下于孕24周启动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为替诺福韦酯(TDF),患有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的孕产妇,可应用替比夫定(LdT);同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确保安全用药。
3. 分娩期:自然产与剖宫产无优劣之分
剖宫产不能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应首选自然分娩。
4. 新生儿免疫:黄金12小时定成败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需接受“双保险”免疫:出生12小时内(越早越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100IU),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后续疫苗:1月龄、6月龄各1针;早产儿(<2000g)需接种4针疫苗(0、1、2、7月龄)并注射HBIG。
三、全程保障:
阻断后的监测
婴儿完成全程免疫后尽快(最好是7月龄)检测乙肝两对半,若表面抗原阴性且表面抗体>10mIU/ml,标志阻断成功;抗体不足者在医生指导下补种乙肝疫苗,仍无应答需排查隐匿感染。
HBsAg阳性母亲产后继续随访,在医生指导下视情况决定是否停药;停药者应3个月内每月复查肝功能。
每一位乙肝母亲都有权利拥抱健康的孩子。从孕前筛查到产后免疫,全程规范化管理可使阻断成功率接近100%。孕晚期抗病毒治疗将母体高病毒量降至安全范围、新生儿及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核心手段。如今TDF等药物纳入医保,疫苗免费接种,技术壁垒已被打破,早期筛查和依从治疗才是关键防线。
参考依据: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国家卫健委;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国家卫健委;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等。